探秘大足石刻千手观音修复现场 一年修复242只手(图)
专家为千手观音拍摄了迄今为止最完整的影像全图,为解开“手臂数量之谜”找到了答案。(大足博物馆提供)
■修复大足千手观音被列为"中国石窟类保护一号工程"
■34种复杂病害世界罕见 全国无修复成功先例
■千手观音修复将耗时5年,花费千万
第三层脚手架上,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中心的段修业拿起注射器,吸入15毫升透明液体后,将针管对准了风化的“手臂”,手指轻轻一压,透明液体被缓缓注入到残缺部位。这里是世界文化遗产——重庆大足石刻千手观音修复现场,透明液体是一种特制的加固剂。
始建于初唐、兴盛于两宋的重庆大足石刻,有5万多尊造像,于199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代表了公元9世纪至13世纪世界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是世界石刻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千手观音造像雕凿于南宋中后期,在88平方米的崖面上刻有近千只手、眼、法器,集雕塑、彩绘、贴金于一体,状如孔雀开屏,斑斓夺目,被称为“国宝中的国宝”。
这座世界上唯一一尊拥有千只手的观音菩萨造像,至今已有八百年历史了。随着时间的流逝,1979年,0.25吨块体自然脱落;1985年,一只50千克的手自然脱落;2007年,又有一只手突然掉下。病害缠身的她,已经到了“先救命、再治病”的危急关头。
2008年5月,国家文物局将千手观音的修复工程定为全国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并组织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为主体,联合敦煌研究院、北京大学等国内外十多家科研单位顶级文物专家集体汇诊。
去年4月,千手观音开始启动全方位修复,这也是历代千手观音修复工程中,规模最大、最科学系统的一次。时隔一年,备受瞩目的千手观音修复得如何?有什么难点?在世界遗产日前夕,人民网记者走进现场一探究竟。
修复试验前后对比。(大足博物馆提供)
诊断
为观音造像全身做“CT” 解开手臂数量之谜
5月28日上午,重庆市大足区下着小雨。宝顶山景区内云雾缭绕,雨中的大足石刻,更平添了一分神秘的气息,中外游客冒着雨意犹未尽地穿行于石刻胜境之间。
大悲阁内,这尊高7.7米、宽12.5米的千手观音,正在进行史无前例的大修复。这位800多岁的“老人”被三层脚手架捂得严严实实。然而,这样3层高的脚架丝毫没拦住游客的热情,不时有三三两两的游客走进大悲阁,前来探望这位老者。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的很难想象这位800多岁的老人竟然病成了这样的地步!很多金箔起翘龟裂、只剩一丁点粘连。有的地方断裂、风化。石质粉化十分严重,轻轻一碰就会脱落,更有的地方颜色已完全看不见。
“我们面对的是一位不会说话,且病入膏肓的病人,千手观音的五脏六腑都需修复,要从心脏内科做到美容外科,挑战很大!”大足石刻博物馆保护部副主任、第一修复小组组长陈卉丽告诉我们。
詹长法是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有近30年文物保护经验,他是这次修复行动的主要负责人。面对处于崖壁之上的千手观音,如何才能制定出科学的修复方案?他首先想到的就是要弄清千手观音有多少只手,连手的数量都弄不清,还保护什么千手观音?
2008年8月初,为全面了解千手观音造像的内外疑难杂症,专家们运用高科技设备,对千手观音造像做全身“CT”体检。还拍摄了千手观音造像迄今为止最完整、最清晰的影像全图,大足千手观音的手臂数量之谜也随之被解开。
“通过这种科学的调查方法,千手观音手的数量最终被确定,总共830只手,而不是以前提及的1007只手。我们给每一只手一个ID号,也就是给每只手一个身份证号。通过这张图,这个大佛所受到的病害,它的残损程度都能了解到。”陈卉丽指着办公室墙上编有ID号的放大图告诉我们。
通过全面“体检”,我们发现有34种病害侵蚀着她的生命,病害面积达到200多平方米,分别存在于石质、金箔和彩绘上,且多种病害往往在同一部位同时存在。
陈卉丽为本网记者介绍千手观音受损情况 刘政宁 摄
为千手观音“打针”进行加固。
现状
输液打针加固 千手观音一年修复242只手
细致的勘察调查让工作人员深切感到,面对病害如此复杂的千手观音,更重要的是延续石质胎体的生命,增强她的“抵抗力”。那么,应该选用什么样的“药方”呢?
专家们经过反复论证,确定的修复思路是:第一步是治本,就在不损坏表面金箔的前提下,对千手观音严重风化的岩体进行加固;第二步是治表,对其外表进行金箔回贴、彩绘复原、缺失部位补型等。
“我们根据修复方案,将千手观音的修复划分为了上、中、下三层,逐一向下修复。经过一年的抢修,目前上层242只手的修复工作已接近尾声。”陈卉丽说。
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我们小心翼翼的爬上了第三层脚手架修复现场,十余位工作人员在狭窄的平台上或跪或蹲紧张工作着,由于极其靠近龛顶,通行有的地方,工作人员不得不弯腰90°:除尘、塑型、加固、贴金……冯太彬做的工作是常见的一步——为风化断裂的千手观音塑形。
他告诉记者,千手观音有的手部受损严重,很多地方已经脱落得找不到原来的手指了,补形师会根据史料、造型本身的对称性,辨别出残缺手部原本的模样,从而对缺失部位进行延伸造形。当然,如果没有齐备的科学依据和史料,补形师不会轻易对缺失的部位进行重塑。
记者看到,在这个不足30平米的修复平台上,几位工作人员戴着口罩,拿着针管将一种特殊液体滴入千手观音体内,好像在给它打针。
这种闻起来比较刺鼻的液体到底有什么功效?冯太彬说,“打针”的原理是,液体通过石质孔隙慢慢渗透进千手观音的体内,从而对被风化的砂岩进行加固。“好比是在给千手观音做内科手术,只有治理好内脏,才能穿好衣服。”
空气中环绕弥漫着的“加固剂”味道,令我们这几位新来的“访客”不禁皱了皱鼻。
“还好今天凉快哟,如果碰上炎热的天气,这样刺鼻的味道还会加重。人在这里多待一阵,就会感到头晕疲乏,我们经过一年都渐渐麻木了。”冯太彬笑着说。
冯太彬正在向本网记者介绍为千手观音重新塑形的情况。刘政宁 摄
中国遗产研究院的张俊杰介绍,取下的金箔将被装有编号的口袋,再重新回贴,以保持它历史原貌。刘政宁 摄
艰难
给“千手观音”回贴金箔 堪比做眼科手术
给千手观音重贴金箔是此次修复工作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如何贴呢?“如果用新金箔修复千手观音,就会变成一尊完完全全崭新像寺院里面的千手观音,这既不符合文物保护的原则,也缺乏历史厚重感,而且在我们情感上很难通过。”陈卉丽说。
专家们经过反复商讨,决定选用旧金箔回贴形式给千手观音换上干净衣服,也就是尽可能地把千手观音身上揭取的金箔进行分层清洗,处理之后再重新回贴上去,以保持它历史原貌。
但问题是,由于千手观音金箔脱落厉害,很多地方的金箔已经找不到了。金箔从哪里来?千手观音厚重的金箔外衣让工作人员想到“植皮”的思路。
“在那些开裂卷曲的旧金箔的揭取过程中,我们发现一般都有四层,最多的有八层,这就说明历代对千手观音都进行修复。如此一来,就可把多余的金箔进行分层,再移植到空缺地方,以完成植皮。”陈卉丽说。
但是,要揭取旧金箔,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工作人员用镊子小心翼翼地揭取千手观音手及手臂部位严重起翘、卷曲和脱落的金箔,揭下来的金箔按手的编号装入密封袋中。
然后,在专门的工作室先用蒸汽熨斗进行初步平整和软化,用手术刀逐层分离,再用棉签蘸纯净水去除表面尘土污物,最后用玻片压平,按色泽和完好度进行分类。由于这些旧金箔既薄又脆,工作人员在处理时往往大气也不敢出,如同呵护新生婴儿一般。
千手观音局部风化断裂情况十分严重。刘政宁 摄
周颖正在对重新塑形的千手观音指头进行精雕打磨。刘政宁 摄
考究
彩绘打磨是个“艺术活” 比保护敦煌石窟还要难
较之于除尘、揭取金箔、加固等“技术活”来说,彩绘修复和打磨在整个修复工序里可真正算得上是“艺术活”了。
1994年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的周颖,分配到大足石刻研究院工作至今已近20年。在千手观音的修复工作中,他担任彩绘修复和精雕的重要角色。
周颖告诉记者,虽然修补过很多文物,但能够参与到千手观音的修复工作里来,感觉非常幸运。并且,他把这份幸运看成了是一种“佛缘”。他说,他也会如古人般怀揣着一份虔诚的心态去完成这份神圣的修复工作。
“整个修复团队总共20人”,陈卉丽说,大多数人来自大足石刻研究院,也有来自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和敦煌研究院以及龙门石窟的修复专家。
现年58岁的段修业就是来自敦煌研究院的修复人员之一。在敦煌研究院,他一直从事壁画保护工作,已经长达40年之久。2008年8月,他被借调到大足作为千手观音修复工作的技术指导。
“大足石刻比敦煌石窟的环境更复杂,保护更艰难。”他说,敦煌气候干燥,所以泥塑文物得以保存上千年。而大足夏季高温潮湿,又处在酸雨地带,文物病害比敦煌多了20多种,大足采用的砂岩虽易于雕刻,却也极易风化,这些导致保护十分艰难。
他说,敦煌的文物现已进入预防性保护,而大足石刻的文物还处在抢救性保护阶段,好比还在“救命”。
大足宝顶山石刻风化脱落情况严重,千手观音的修复将为世界石质文物保护出样本。刘政宁 摄
意义
重塑风华绝代造型 为世界石质文物保护出样本
“千手观音的修复不是劳动密集型的工作,需要精工细作和工作人员非常好的耐心”,来自中国遗产研究院的现场管理员张俊杰说。
“面对如此大面积不可移动的石质文物,它的修复难度可想而知,但前期勘察仅花了两年多时间,且全部由国内专家独立完成,这在外国专家眼里觉得非常不可思议。”陈卉丽告诉记者,罗马专家老瓦来到大足看到千疮百孔的千手观音后,觉得勘察和修复都应该在10年以上,对中国能在短期内完成勘察表现出了相当的惊叹和敬佩。
据黎方银馆长介绍,全面保护千手观音是非常细致且耗时很长的工程。因为对艺术品的修复要做到慎之又慎,不能有一点马虎。他说,整个工程大约需要5年左右时间。
截至到目前,千手观音顶层20平方米主体修复工作已告结束,工作人员随即将对千手观音第二层主体展开修复。预计到2014年,整个修复工作将全面结束,届时,岩体强度增强、彩绘加固后恢复原状、旧金箔清洗回贴的千手观音,将以原有的历史样态重现游人眼前。
大足石刻代表了公元九至十三世纪世界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宝顶千手观音历史性的大修复,被国家文物局局长称为是开国内先河、解决世界级难题。
在中国南方地区有众多的石刻造像,如四川的广元、巴中、安岳石窟,云南的剑川石窟,重庆的合川涞滩石窟等。这些石刻造像,雕刻及妆彩工艺、保存环境、保护现状,以及目前存在的病害大多与大足石刻类似,因此,专家们认为,千手观音一旦修复成功,就为这些造像的保护提供了借鉴。事实上,千手观音的保护,也对世界上其他石质文物的保护具有示范意义。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