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蚁成古迹“杀手” 三苏祠掘地捉“蚁王后”
掘地两米挖出“蚁王后”。
白蚁凶猛,“围攻”千年古祠三苏祠;掘地两米,捉拿捣蛋的“蚁王后”。昨日,眉山三苏祠博物馆传出捷报,在古祠堂不远处,经过挖深沟、施重药,终于挖出一个直径达70厘米的白蚁窝巢,并成功地揪出一只长约5厘米的“蚁王后”。
“自2007年以来,三苏祠每年都要与白蚁‘交战’一次。这次能直捣窝巢,挖出这么大的‘蚁王后’,说明白蚁治理已取得明显效果。”眉山市文物局局长、三苏祠博物馆馆长陈仲文如是感叹。
毁坏祠堂 白蚁成第三号“杀手”
早在多年前,三苏祠博物馆就开始了“白蚁战”。
“和很多古建筑一样,白蚁‘盯’上三苏祠的历史已久。”三苏祠博物馆基建科科长林小平说,三苏祠古建筑,多为砖木结构,祠堂内年龄超过百岁以上的古树,也有很多。白蚁喜啃噬木材,除潮湿霉烂、火灾外,白蚁已成为加速三苏祠古祠堂毁坏的第三号“杀手”。“据我了解,白蚁分泌的酸性物质,连钢筋水泥都能洞穿,一栋完好的古建筑,如不加防治,两三年就可能被蛀空!”
据调查,三苏祠博物馆内,有多处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白蚁的侵蚀。10多年前,博物馆特意绘出了一张“白蚁侵害地勘分布图”,从分布图看,白蚁几乎已对馆内古建筑形成了包围之势。特别是文物库房,更是白蚁最大的“攻击”区域。
掘地两米 挖出大块头“蚁王后”
夏初,是白蚁离巢另觅佳偶、“娶妻生子”的好时机。这个时间,也最易发现白蚁的踪迹。5月20日,三苏祠“白蚁战”再次打响,这场战役的“主力军”来自湖北。
昨天上午,站在半月潭附近一个小土包上,技术人员邱明辉告诉华西都市报记者,“蚁王后”就藏在这个小土包内。“白蚁很狡猾,它们出洞穴行走的线路,都会用泥土掩饰。如果不是经验丰富人士,根本不能发现‘这里有白蚁出没’。”邱明辉说,通过实地观察,他和他的团队从这个小土包的树干上发现了“蛛丝马迹”,于是很快确定:“蚁王后”就在方圆3米之内。
随着邱明辉一声令下,半月潭挖掘“蚁王”老巢的行动就此展开。最终,经过两天时间的深挖,在土包上,当挖出一个深约两米的壕沟时,工作人员终于发现了“蚁王后宫殿”:宫殿完全由泥土铸就,而成千上万的白蚁,则居住在形如蜂窝的蚁巢内,与“蚁王后”完全隔离。白蚁居住的“蚁巢”,直径约70厘米。工作人员从蚁巢后的“宫殿”内,成功地擒获一个“蚁王后”。
壮如“猪儿虫” “蚁王后”已超过10岁
“从宫殿泥土和个头看,‘蚁王后’已超过10岁。”邱明辉拿出一个装着“蚁王后”的矿泉水瓶说。
塑料瓶内,有一只“大块头”,壮如“猪儿虫”,还有几只小个头。邱明辉说,大块头的,是“蚁王后”,小个的是“蚁公子”和“蚁公主”。“千万不要小看蚁王后,其繁殖力可谓史上最为强悍。据我不完全了解,一只‘蚁王后’每24小时,能产卵上万个,且存活率相当的高。如果不直捣巢穴,擒贼先擒王,那么所有的治理均将功亏一篑。”林小平说。
一年一战 白蚁“战役”还将继续
邱明辉说,从2007年起,三苏祠博物馆就开始了“灭蚁行动”。为避免损害馆内古建筑和古树木,他们还制定了不同的战术。比如,在馆内古建筑里,采取的是投放“诱杀包”,在古建筑外或古树附近,则采取的是挖掘“诱杀坑”。仅2010年,在三苏祠博物馆内,工作人员就捣毁白蚁巢穴149个,设置诱杀坑372个,投放诱杀包2311个。
“这样的战役,我们还将持续两年时间。两年后,馆内白蚁巢穴一定会被完全捣毁。”林小平说,博物馆将针对蚁种及蚁巢的特点,采取不同的防治方法进行综合治理,彻底消除蚁害隐患。
责任编辑:ZF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