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护文物古迹,他来苏近百次
罗哲文踏看苏州水乡古镇。
罗哲文从国外找到的有塔檐的虎丘塔老照片。
诗作传递罗老对苏州的深情。
国内古建筑学泰斗罗哲文14日23时40分在京去世,享年88岁。消息传出,许多接触过罗老的苏州人悲痛不已。记者第一时间选择其中四位进行了采访。就在这四位苏州人的回忆中,一位对文物保护事业充满激情、对苏州怀有深厚感情的文物专家的形象,跃然而出。
王仁宇:心系虎丘塔,一生来苏近百次
我市文物专家王仁宇和罗老的接触,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那时他刚开始从事文物工作,罗老每年都至少来苏州一两次,踏看虎丘塔等文物古迹,接待工作就由王仁宇担任。
事实上,罗老与苏州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中期。来苏州后,他不但参加了虎丘塔的“体检”工作,还参与了修缮方案的制订。此后,他每次来苏州,基本都要去看虎丘塔。
王仁宇刚从事文物工作的时候,虎丘塔的危急情况虽然已得到明显改善,但依然存在裂缝、倾斜、沉降、砖块脱落等问题。为此,罗老经常邀请国内顶级专家来会诊、拿方案。当苏州方面发现虎丘塔有什么风吹草动,打电话给他,他也都会很快赶来。
值得一提的是,沉迷于虎丘塔保护的罗老,还十分留意搜集虎丘塔的老照片、老资料,并在美国一家博物馆找到了一张虎丘塔老照片,照片中的虎丘塔还保存着塔檐,为“复原”古塔找到了可靠的依据。
在许多人印象中,罗老的生活很俭朴,衣食住行毫不讲究。王仁宇说,那时候去虎丘,罗老经常挤公交车;去拙政园、狮子林等古典园林踏看文物,则都是走去的,随身还带着卫生箱似的摄影器材。王仁宇就推着自行车,陪罗老一起走,让罗老把摄影器材放在书包架上省点力。
因为罗老十分热心,所以苏州园林申报世界遗产的时候,王仁宇和苏州相关人员也找到了罗老,请教申报事宜。罗老十分支持,不但帮助牵线搭桥,还不顾年老体衰,多次来苏州踏看、参加方案论证。王仁宇因此认为,苏州园林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里面有罗老的一份功劳。
粗粗统计,罗老一生到苏州的次数达近100次。作为四川人的他,为何不辞辛劳,经常来苏州?王仁宇说,这是因为,苏州文物古迹数量多、档次高,文化元素发达,让罗老深深爱上了苏州,“他曾亲口对我说,全国这么多地方,他对苏州最有感情!”
平龙根:倾情山塘街,关注保护留身影
因为参与山塘街保护的关系,金阊区政协调研员平龙根,这几年也多次与罗老接触。
平龙根说,山塘河清澈的河水和雅致的古桥、山塘街的自然景观之美和人文底蕴之美,给罗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望江南(碧水清流)》中写道:“姑苏好,遍地泛清流。七里山塘波影荡,满城碧水映朱楼。双桨动兰舟。”描写之细腻,感情之真挚,令人钦佩。
如果说,山塘的历史只是引起罗老的兴趣,那么,山塘的保护,更引发了罗老的关注和关心。平龙根清楚地记得,2009年5月,全国第二届古建筑施工修缮与维护加固技术研讨会在苏州山塘街召开,罗老因有其他工作任务不能参会。为此,他专门发来祝贺函,还亲自书写了“山塘历史文化保护区”、“七里山塘,千年古街”等墨宝以表祝贺。
不久,罗哲文又赶到山塘街,受聘为山塘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顾问。平龙根说,对于山塘街保护性修复工程,罗老希望继续努力,不要停步。针对历史文化街区应该怎样保护的话题,罗老观点鲜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就要做到‘形神兼备’,形,就是在物质层面保护其原貌,神,就是要保护其历史上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不亚于有形遗产的保护。”
2011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山塘四期纳入虎丘周边地区综合改造工程。同时,金阊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要求一手抓山塘的保护性修复,一手抓历史文化的挖掘,在创作完成《山塘胜景图》的基础上,将《姑苏繁华图》和《山塘胜景图》合并印制成“一盒双轴”,以展示山塘街“形神兼备”的特色和体现两图之间一脉相承的延续关系。平龙根说,要完成这一任务,必须得到一位权威人士的认可,为此他们联系了罗老。罗老不但认可这一做法,而且提议将其名称作“古今双辉”,并专门为此写了序。
沈亮:身背三相机,资料就要第一手
苏州园林和绿化管理局遗产监管处工作人员沈亮,对罗老为苏州的诸多付出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说,苏州园林申报世界遗产的时候,罗老多次来苏州,具体指导申报工作,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实地考察时可能提出的问题,他都一一罗列,让申报人员有了心理准备。
当时还没有数码相机,罗老身背三个相机,一个装黑白胶片,一个装彩色胶片,一个装反转胶片,而且从来不要别人代拿,总是一边问、一边记、一边拍,忙得不亦乐乎。
还有一个例子。那是1998年4月,罗老来苏州开会,当时,光福虎山上的塔正在维修,因该塔文献资料不是太精确,无法断定是否宋代所建。应我市文物局邀请,罗老去现场考察。沈亮说,当时塔基旁开挖着地沟,建筑材料等堆得到处都是,已经75岁的罗老钻进塔内,还顺建筑垃圾往上爬,把陪同在旁的他吓得浑身冒汗,连忙劝阻,但罗老说,他要的就是第一手资料!
最后,罗老通过对形制、塔砖、地基等的仔细观察,认定这座塔确实是宋塔。
同样让沈亮感动的,还有罗老提携后人的苦心。沈亮说,10年前他参加编写一本青少年读物《中国名园和名桥》,即将出版的时候,他想请罗老为书扉页题几个字,就写了一封信给罗老。当时他内心很惶恐,因为那只是一本很普通的读本,罗老是否肯题字?没想到,没过几天他就收到了回信。罗老在信中说,在学生中普及中国优秀文化,很有必要,也是我们的责任,所以他完全支持,并写下了“中华瑰宝 巧夺天工”八个字。
史建华:收下苏州徒,鼓励继承和发展
体会到罗老提携后人的苦心的,还有市吴都学会会长、吴都古典园林建筑公司董事长史建华等人。就在今年1月,史建华和苏州香山工坊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许建华、姑苏园林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裁金斌斌,一起成为罗老的弟子。
昨天下午,得知噩耗的史建华已匆匆赶到北京,参与料理后事。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史建华说,许多师傅都怕徒弟胜过自己,但罗老却鼓励徒弟超过他。在拜师仪式上,罗老就希望他们要“班门勤练斧、立志赶公输”,继续为古建事业做贡献,把老一辈的事业传承下去,还要不安于现状,求得发展。
此前的2006年5月,罗老还曾应史建华等人之邀,来苏州参加中国古民居保护和利用(苏州)论坛。在论坛上,罗老建议,保护一个地区要多方面保护,不但要保护物质遗产,还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城市格局也要保护。在其他会议上或接受采访时,罗老又多次强调,文物要保护好,还要利用好。
而在2008年11月的苏州市香山帮营造协会成立会议上,罗老又提出,“香山帮”的营造技艺古老而传统,它的传承和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和局限在老的手段上,也需要配合运用现代化的建筑技艺。史建华说,这样的观点,无不证明了罗老的远见卓识。
新 闻 链 接
罗哲文
罗哲文,1924年出生,四川宜宾人。1940年考入中国营造学社,师从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等,是我国文物保护事业奠基人之一。
罗哲文是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中国紫禁城学会名誉会长、中国长城学会名誉会长、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务,第六、第七、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他先后参与了北京城墙、万里长城、古代大运河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工作,参加了我国《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公约》的申报工作。近年来,又将研究领域拓展到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保护性修复工作上,对苏州山塘街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给予了很多帮助和指导。著有《中国古塔》、《中国古代建筑简史》、《长城》、《长城赞》等。
罗老的追悼会将于5月20日在八宝山殡仪馆举行。
责任编辑:ZF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