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古建筑生存环境引起各方关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网友@傅仰彬微博晒出的“老家后院的旧式洋房”,同样面临生存困境,但即将“获救”——翻修保护。

数量庞大的闽南传统民居建筑是凝固的语言,它见证主人的艰辛和辉煌,包含丰富的历史信息。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民居文化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正变得岌岌可危。

据不完全统计,整个泉州地区单单华侨建筑小洋楼就有两三百处,再加上散落在各乡镇的一些古大厝,保守估计也有数千座之多。据悉,这些古宅只有极少数被列为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他多数生存环境堪忧。这一现象引起相关部门、专家学者的思考,他们剖析困扰古大厝的种种症结,探讨如何更好地保护古大厝。

症结一:不懂文化

“每个文物背后都有属于它们的故事。”泉籍古民居文化研究学者骆中钊教授认为,文物保护首先要了解文化、了解历史。现在的古建筑保护,大多单纯从表面入手,完全不谈文化,这样就失去文化,背叛历史。

目前,泉州出现“当地设计人员不研究当地文化”的情况。优美柔和的曲线、吉祥艳丽的色彩、富于变化的层次、精湛华丽的装饰四大特点成就了古大厝“双燕归脊”的典型形象,它旨在表达在外游子归心似箭,家中亲人急盼游子回乡团聚的相互思念之情。“它的陡峭曲线表现游燕急切归家,从空中陡然下落的形态,许多工匠不明其意,将其擅自改成另一种风貌,曲线不美,寓意尽失。”骆中钊说。

症结二:赶工期 

骆中钊介绍说,以蔡氏古民居为例,翻修后的“双燕归脊”所用的材料是水泥,而早期建筑使用的是白灰,房梁的木料也不再是杉木,而是质地硬却容易开裂的落叶松。材料变化,技术革新,部分施工人员为了赶工期、节约成本,对文物进行乱修葺,这就导致对古文物的“破坏性保护”。

“泉州是‘地上博物馆’,古大厝等物质文化是老祖宗传世之宝,应当得到好好保护。”骆中钊说,“建筑技术逐步现代化,引入新的设备和材料,这是必然趋势,但绝不能成为‘修旧不如旧’的借口。”

症结三:缺乏专业人才

目前,泉州拥有国家文物局授予的文物保护工程施工一级资质的单位有泉州市刺桐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福建省泉州市古建筑工程公司,从事古建筑维修的人员数量还是比较多的,但拥有精湛、专业技艺的高端人才却屈指可数。

骆中钊介绍说,在进行文物维修的过程中,应该先将原貌测绘下来,进行设计以后再翻修。而大多维修工匠不够专业,不懂测绘,所以维修没有标准,导致文物维修后“走形”。

另一方面,这些施工人员在从事文物、古建筑修缮时是否遵照“古法”,原汁原味重现文物原始风貌,也是一大重要因素。骆中钊说:“在文物维修上,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艺和职业道德提出更高的要求。”

症结四:不够重视

“参观文物保护单位,专业人员的介绍是很重要的,他能激发参观者的兴趣,传承文物的历史。”骆中钊说,目前泉州一些文物保护单位缺乏专业人才、热爱文物的人才,致使文物保护单位被冷落的现象时有发生。

此外,在维修过程中,执行人员重视文物维修,维修过程中是否每个细节都按照严格的标准进行,关系到文物维修的效果。

出路及对策

“文物的维修一定是保证保留原汁原味。”黄世清说,文物修缮和新建建筑是不同的两个概念,虽然目前存在材料、工艺改变的因素,但在维修文物时一定要秉持恢复原始风貌的原则。

目前,泉州不少公园、小区规划提出要融入闽南建筑元素,这与文物保护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新建建筑提倡推陈出新,在融入传统元素的同时,应当结合空间布局、地方特点、气候等因素进行统筹考虑,进行创新,不能对传统建筑风格进行照搬照抄。 

文物保护应原汁原味

市城乡规划局局长黄世清

“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有效保护数量如此庞大的古宅,关键问题是找到两者之间的结合点。”出宝阳表示,文物部门将在政府财力允许的条件下,按古大厝文史价值高低、建筑风格类别,分批分期公布,“通过法律途径,将这些‘活化石’有计划地纳入保护范围”。

他认为,像九一街“鬼屋”的开发就是一个成功例子,古屋主人能在保持房子原有西洋风格的基础上,采取出租“盘活”老宅的做法,值得大力推广。

分期分批保护“活化石”

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出宝阳

“城镇拆迁改造的不断推进,也构成对闽南古宅保护的威胁。”黄真真举了一个例子——几年市区在修建江滨南路时,曾遇到一座独特的老宅(一半是闽南古厝,一半则是西洋特色的华侨建筑),当时经过多方协调,最终还是没能完整保护下来,“那些瓷砖是日本制造,再从菲律宾进口的,文物价值极高,实在可惜”。

“谁使用居住,谁就要负责保养、维修,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则。”黄真真称,根据国家文物保护法相关规定,不论是否列入文保单位的古大厝,凡是有人在居住的,使用者具有维修、保护古屋的义务,“如果确因经济原因,无力维修者,可通过办理相关手续,向当地政府申请补助资金”。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