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氏古民居遭遇“破坏性保护”?
泉籍古民居文化研究学者骆中钊教授现场察看后提出质疑
施工单位回应:修缮方案经国家文物局审批


“像这样的修缮,‘修旧不如旧’,简直是一种‘破坏性的保护’。”昨天上午,刚参观完蔡氏古民居的古民居文化研究学者骆中钊教授致电本社24小时热线电话96339,对蔡氏古民居的修缮状况提出自己的质疑。
质疑
“双燕归脊”被拉直?
骆中钊说,“古大厝”起源于五代十国时的闽国,如今已遍布闽南语系的诸多乡村,“双燕归脊”的厝脊是闽南古大厝的典型标志。
而在参观了位于南安官桥镇的蔡氏古民居后,骆中钊忧心忡忡,他说:“这些经过修缮的燕尾脊工艺不过关,曲线不够流畅,少了原本燕尾脊凌空疾返的曲线感,没了原本的精气神。”
昨天中午,记者跟随骆中钊再次来到蔡氏古民居,只见主入口旁的一座古大厝已经被遮围起来,几个工人正在屋顶上对房屋进行修缮,而旁边一座,就是祖厝,祖厝前堆放着几根被火灼过的木梁。“瞧,燕尾脊上塑有人物,这是祖厝的标志。”骆中钊说,这座经过修缮的祖厝虽然修复了燕尾脊,但工艺方面较差,与原貌大相径庭。
精巧泥塑难再现?
细观蔡氏古民居,你会发现,屋檐下俗称“水车堵”的位置有许多泥塑,表现内容有山水风景、人物花鸟等,配以各种颜色;外窗顶上的墙面有玉佩卷、古钱币等形式的灰泥塑图案;屋脊和厝正面护栏上,零碎的彩色瓷碗被贴成逼真的龙凤麟狮、花卉虫鱼等图案。
“这里的泥塑没有保护好,也没有把它们修缮好。”骆中钊说,泥塑是源自闽南的奇特雕塑工艺,保护价值甚高,应该进行更好的保护和修缮。
木质构件有点粗糙?
闽南古厝外观大多由砖石构成,屋内则主要是一些木质构件,其制作工艺水平也是相当高超。
“更换这样的构件,必须要先拍照、测量尺寸,再按原来的样式、工艺,进行复制、安装。”骆中钊感慨,数百年前建造的古大厝,因其坐向讲究、空间合理,不少屋子至今仍有人在居住,“冬暖夏凉,十分适宜居住”。
他称,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一些传统工艺后继无人,在修缮此类古大厝时,有的工人为了赶工期,原本需花十天的构件,两三天就搞定了,“慢工才能出细活,计件式的赶工,做出来的东西也不会耐看”。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