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氏古民居遭遇“破坏性保护”?

泉籍古民居文化研究学者骆中钊教授现场察看后提出质疑

施工单位回应:修缮方案经国家文物局审批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骆中钊认为:右边原有的屋脊是“凌空展翅”的模样,左边翻修后的屋脊则显得平直呆板。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工人正在进行修缮,铺设红瓦。

“像这样的修缮,‘修旧不如旧’,简直是一种‘破坏性的保护’。”昨天上午,刚参观完蔡氏古民居的古民居文化研究学者骆中钊教授致电本社24小时热线电话96339,对蔡氏古民居的修缮状况提出自己的质疑。

质疑

“双燕归脊”被拉直?

骆中钊说,“古大厝”起源于五代十国时的闽国,如今已遍布闽南语系的诸多乡村,“双燕归脊”的厝脊是闽南古大厝的典型标志。

而在参观了位于南安官桥镇的蔡氏古民居后,骆中钊忧心忡忡,他说:“这些经过修缮的燕尾脊工艺不过关,曲线不够流畅,少了原本燕尾脊凌空疾返的曲线感,没了原本的精气神。”

昨天中午,记者跟随骆中钊再次来到蔡氏古民居,只见主入口旁的一座古大厝已经被遮围起来,几个工人正在屋顶上对房屋进行修缮,而旁边一座,就是祖厝,祖厝前堆放着几根被火灼过的木梁。“瞧,燕尾脊上塑有人物,这是祖厝的标志。”骆中钊说,这座经过修缮的祖厝虽然修复了燕尾脊,但工艺方面较差,与原貌大相径庭。

精巧泥塑难再现?

细观蔡氏古民居,你会发现,屋檐下俗称“水车堵”的位置有许多泥塑,表现内容有山水风景、人物花鸟等,配以各种颜色;外窗顶上的墙面有玉佩卷、古钱币等形式的灰泥塑图案;屋脊和厝正面护栏上,零碎的彩色瓷碗被贴成逼真的龙凤麟狮、花卉虫鱼等图案。

“这里的泥塑没有保护好,也没有把它们修缮好。”骆中钊说,泥塑是源自闽南的奇特雕塑工艺,保护价值甚高,应该进行更好的保护和修缮。

木质构件有点粗糙?

闽南古厝外观大多由砖石构成,屋内则主要是一些木质构件,其制作工艺水平也是相当高超。

“更换这样的构件,必须要先拍照、测量尺寸,再按原来的样式、工艺,进行复制、安装。”骆中钊感慨,数百年前建造的古大厝,因其坐向讲究、空间合理,不少屋子至今仍有人在居住,“冬暖夏凉,十分适宜居住”。

他称,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一些传统工艺后继无人,在修缮此类古大厝时,有的工人为了赶工期,原本需花十天的构件,两三天就搞定了,“慢工才能出细活,计件式的赶工,做出来的东西也不会耐看”。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