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物频遭破坏“病根”在哪?

河南省永城市侯岭乡境内的“还金闾碑”,2011年5月被核定为商丘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不久前,却被拆除放倒。当地村民表示:“这块‘还金闾碑’是清朝武英殿大学士李天馥为崇尚本村先民谢应明拾金不昧的高尚品德而撰文立碑的,300多年来一直立在我们村里。”3月15日,记者从永城市文物旅游管理局获悉,拆除“还金闾碑”是为了实施对该文物的迁址保护,而在当地村民看来,“还金闾碑”的不翼而飞可能是因村里实施拆迁需要。(据3月16日《中国青年报》)

近年来,频频发生一些历史文物建筑遭到人为破坏的尴尬情形,而面对公众的指责,相关部门往往会抛出“保护”、“修复”这样的荒唐幌子,殊不知,这种种借口,不过只是糊弄百姓的小伎俩。试想,如果一幅名人的字画,如果在将其撕个粉碎后,即便之后对其进行精心的“复制”,这样的作品充其量也不过只是“山寨货”。无论是北京梁思成、林微因故居,还是重庆蒋介石“重庆地营”,还是河南省的“还金闾碑”,都可谓是不折不扣的历史文化遗产,他们都有着非同寻常的历史意义。

就拿“还金闾碑”来说,2006年2月,《商丘日报》曾报道过其由来,1690年,当地先民谢应明捡到了一名赴汴梁赶考的秀才遗落的六百两黄金,失主拿出其中的一半酬谢,但谢应明分毫不收。后来,谢应明拾金不时的事,传到了永城籍大学士李天馥的耳中,他亲笔书写了“还金闾”三个大字,镌刻立碑于村头。1992年,当地群众集资维修,又在石碑周围安设铁栏杆保护,以使此碑永远引人景仰,让这种拾金不昧的美德千秋万代流传下去。

“还金闾碑”对于弘扬拾金不昧的传统美德,以及引导公众自觉弘扬人性的真善美,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当应受到认真的保护,甚至可以作为传统美德教育基地,特别是对于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财富观、价值观,更是有着强烈的说服务。然而,令公众深感痛心的是,近年来,一些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却屡屡遭到人为破坏。不可否认,由于年代的久远,一些文化保护单位确实需要进行必要的维护,但这必须建立在对基础设施不进行人为破坏的基础之上。

如今,一些地区打着所谓“维护”、“修复”的旗号,却对文物设施大加破坏,这不仅是对历史的不尊重,也暴露出一些地区在推进城市建设中政绩观出现了严重偏差。比如,一些地区为了推进大型商业区或者商品房的建设,不择手段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破坏,甚至,一些文物保护单位被少数官员视为“眼中钉”,在扭曲的发展观面前,文物保护单位屡遭破坏也便不足为奇。面对历史文物频遭破坏的丑恶现状,亟待相关管理部门拿起法律利剑加以保护。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