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维修性拆除是给破坏找借口 没有新古迹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冯骥才(左)与王健林(右)谈得很热烈。本报特派记者杨凡摄

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拆,开发单位表示是因房屋陈旧进行“维修性拆除”;各地发展文化设施热衷建“仿唐(仿宋)一条街”……8日,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举行的有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记者会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等痛批诸多文化保护和文化建设中的不正常现象。

8日,在回答记者有关“维修式拆迁是否会在公众的监督下变成‘新古迹"这一问题时,冯骥才显得痛心疾首。“新古迹?”冯骥才反问,“文物从来没有新的,如果说是新的,只能是假古董。”

冯骥才说,中国有660个城市,在这30年把几百年、上千年形成的千姿万态的具有个性的城市都变成了千城一面,“这是我们的一个文化悲剧。我们把这样的东西交给后代,后代只能说我们这一代无知,我们这一代人没文化。”“尤其是最近‘维修性拆除’,既有了破坏的现象,又有了破坏的借口!”他说。

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则批评说,很多地方在发展文化设施建设时热衷于建造一些过去历史上没有的比如仿唐一条街、仿宋一条街等“新文物”。

“这不是我们今天文化建设的方向。”单霁翔说,我们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和更多的投入放在真实的、亟待保护的那些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文物上。

冯骥才还痛批在“申遗”过程中的不良政绩驱动现象。“我们从十几年前开始全国性地拯救遗产,但是我们的文化遗产因为一开始是不良政绩驱动的,有时文化遗产申遗成功之后却没人管了!

冯骥才还提到,“我们现在文化产业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创意,有很多是虚的,很多就是为了圈钱。”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