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文物修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用药水修复壁画。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放置干燥剂将文物密闭保存。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技术人员为陶器补缺口。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技术人员正在拼接陶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汉代玉器被完美拼接。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工作台前技术人员忙碌地修复文物。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显微镜下清除青铜器锈斑。

参观博物馆时,你可曾被一件件精美的千年文物折服。其实,几乎每件文物从地下被发掘到走入博物馆,都会经历一道“修复”关,才会亮丽的呈现在大众面前,传递千年前的生活气息。这个神秘的“修复”程序,到底是怎样进行的呢?在省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部的实验室里,或许能找到答案。

首先走入金属陶瓷保护实验室,真的就像进入了实验室,到处都是瓶瓶罐罐的液体,还有大大小小的仪器。粗粗打量一番,似乎没有发现精美文物的踪影。只有几名年轻的工作人员专注面对着自己眼前的那些“不明物体”。

一位年轻女孩正用仪器“轻点”眼前泛着土色不规则椭圆金属物体,一阵“滋啦啦”的声音传来。原来是在用超声波一点点清除文物上的“硬锈”,这件不起眼的金属物体,竟是一只秦陵出土的青铜天鹅。“当时出土了一批姿态各异的青铜水禽,这只天鹅出土的时候,颈和身体断开了。现在除锈的是身体部分”。

未修复好的青铜天鹅身上伤痕累累,浑身锈迹,还有大大小小的裂痕。那么修复好的又是什么样呢?在实验室的另一端,记者看到了一只快修复好的青铜天鹅,光彩夺目多了。周身厚重的青铜色泽、光滑的背部、偶见一些细微的裂痕。当工作人员用特定的盒子,把断头和身体固定起来,这只天鹅立刻神采奕奕。

省考古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邵安定对“天鹅”修复过程进行了揭秘。提取时如果状态差,就用医用绷带封住先提取出来。经过表面清理,清除土迹和锈迹。再用高分子材料将裂痕粘接,然后进行整体加固,根据情况泡在特定溶液中,或者是刷几遍延缓锈蚀的溶液。最后,再对残破部分进行拼接、支撑、修理。完全修复好一只至少需要一个人用半年的时间。在这间实验室中,修复周期最长的算是唐代一位公主墓里出土的一顶珠光宝气的冠饰。足足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因为零部件太多。已经散落的无数珠子和大小佩饰,搞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和排序,就花费了大量时间。

进入古代壁画保护实验室,就被树立的一幅隋壁画吸引了,色彩依旧,表情生动。壁画说到底,就是一层脆弱的墙皮。怎么保护修复的呢?省考古研究院文保部副主任王啸啸进行了揭秘。

原来,先要把薄薄墙皮上的画揭下来,固定到板子上。这一步就不容易。具体是先要把表面脏东西去除掉,对墙皮进行加固,用特制颜料浸透,然后在涂板上粘一层纱布。烘干后,再揭墙皮。揭下来后,要在后面涂胶加固,再贴上纱布,然后揭开正面的纱布。这样就能防止壁画不碎。修复好后,将壁画贴在进口铝板做成的蜂窝板上。之前是将壁画固定在木板上,但发现木板容易受潮变形生虫,所以就用高科技材料替代了。像桌上正修复的壁画,三个人需要两个月的时间。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