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城郊曾有220座古寺 大部分毁于清兵战火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大明寺等寺庙成为为数不多的幸存下来的寺庙之一。(资料图片)

历经10年,走遍城郊,扬州民俗学专家钱传仓的《扬州城郊古今寺庙调查》手稿最近完成了,第一次较全面地介绍了从古至今城郊220个古寺庙的概况。早已失传或绝迹的古寺庙经过他的田野调查,再次较完整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钱传仓希望这部书能得到相关支持,顺利出版。

【调查手稿】扬州城郊古今寺庙220座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扬州城郊从古至今共有220座古寺庙。这是钱传仓根据10年调查资料和《扬州画舫录》、《唐代扬州史考》及《扬州宗教》等有关资料得出的结论。

据介绍,钱传仓对扬州城郊(护城河之外)的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的大小宗教活动场所,按乡、镇范围,依寺、庙、观、宫、庵、堂、院、坛、阁、山、林、海、所的次序,作了不同程度的记述。如果按宗教类别分:道教宫观19个、伊斯兰教庙宇3个、佛教庙宇198个。如果按庙宇名称分:寺66个、庙36个、观4个、宫12个、庵81个、堂4个、院9个、坛2个、阁1个、山1个、林2个、海1个、所1个。

其实现存的除大明寺、天宁寺、重宁寺、大王庙、文峰寺等少数几个完整的寺庙之外,其余的古寺庙史上虽有记载,但地址不详或记载有误,都通过此次调查得以还原历史真相。

【调查解密】 “扬州八大名刹”全在郊外

扬州郊外,早在汉代就出现了佛教和道教寺庙。到了唐代,随着伊斯兰教的传入,又相继出现了为数不多的伊斯兰教庙宇。

据钱传仓调查,东汉时,佛教传入扬州。相传三国时,吴国即在今扬州东郊洼字街北侧建香山寺(又名五台山寺),是扬州城郊的第一座庙宇。东晋时,又在今扬州北护城河两岸建立天宁寺,在今二道河西建慧照寺(惠照寺)。南朝宋文帝元喜年间,江夏王刘义恭、临川王刘义庆先后为扬

州刺史,大力提倡佛教,促进了佛教的兴盛。此时先后在今城东沙口村境内建菩提寺,在蜀冈上建大明寺。自隋代到清咸丰之前,扬城四郊的佛教寺庙已逾百座。清代“扬州八大名刹”(天宁寺、重宁寺、高旻寺、福缘寺、法净寺、建隆寺、慧恩寺、静慧寺),基本上都在郊外。

道教在扬州的传播较早。早在东汉张道陵创立道教之前,即有道士、方士在扬州境内活动。汉武帝时在今城北建起了第一座道教庙宇——邗沟大王庙。唐代皇室奉老老子为始祖,使道教更是盛行。唐末五代初,安徽歙县道士聂师道,应吴王杨行密之请来扬州布道30年,收弟子500余人。及至宋、明时期,扬州道教仍很兴旺。城郊的道教庙宇为数不少。

伊斯兰教,旧称“回教”、“清真教”。唐武德年间,乏力门徒四大贤人中,“二贤传教扬州”。南宋咸淳年间阿拉伯人普哈丁来扬州传教。随后,又有撒敢达、古都白丁来扬州传教。明代时,扬州伊斯兰教更为活跃。古运河畔,至今还存着普哈丁墓园。

大部分庙宇毁于清兵战火

扬州城外的绝大部分寺庙在清咸丰三年太平军与清军的交战中毁于兵火。后虽有重建,但已远逊于原貌。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不少庙宇被伪军和国民党军拆毁,将其材料用于筑碉堡。解放前,不少庙宇被用来兴办学校。解放后又有一些寺庙被用作兴办工厂或用作仓库。后经单位实行厂房或校舍改造,除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原庙宇绝大部分被拆除,未经单位占用的庙宇,除少数改作民宅外,大多数因建设需要而拆除殆尽。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