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北盗墓风云(组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报记者探访盗墓现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绳子拴在腰间,孙凤池慢慢下到黑漆漆的盗洞。盗洞似乎深不见底,孙凤池拧亮了手电,却只能照清一片不住有泥土剥落的盗洞壁,完全看不到下方。6米深的盗洞,但下降的过程,漫长得似乎如一个世纪。

在忐忑和不安中,孙凤池终于踩到了坚硬的土地。这是一段砖砌的长长的墓道,墓道拱形的顶部,在黑暗中呈现出灰白色,在手电筒的光线下,孙凤池发现那是一幅幅精美的壁画,一簇银雀一簇云朵。刺目的盗洞,就在壁画中突兀而出。

孙凤池的脚下,是一堆从盗洞里掉落下来的沙土,沙土上,甚至有雨水砸出的密如蜂巢的孔洞。孙凤池就此判断,盗洞是几天前挖的……

辽西北的法库、彰武、康平诸县,近现代并不显赫。但在1100多年前,却是如日中天的大辽帝国的中心地区。契丹贵族们,将大量南侵掠夺来的人口,安置在自己的封地里,剥削奴役。他们活着,享尽荣华,死了,也极尽哀荣,种种生前的珍爱之物,也一并带入坟墓。

在此后的1100年间,这里广泛分布的契丹贵族们的陵寝,成为盗墓者趋之若鹜的梦想天堂,一直到现在也没有改变。

上篇

1、契丹筑州城

法库县文物管理办公室的走廊里,悬挂着一张不可移动文物分布图。半块黑板大小的地图上,密密麻麻布满了数百个红色名字。

法库平原、山地相间,平原多是古城、古村落遗址,山地则遍布辽墓。“法库县一共300多个村屯,村村有文物。多到什么程度?你随便在河边看到一处高台地,不用勘测就能确定,此地一定有遗址。”沈阳市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张连兴说。

辽帝国鼎盛之时,2320平方公里的法库县境内,分布着20多个州城。契丹贵族南侵,掠夺回来的人口,就在封地里圈养。其中宗室、外戚、大臣,可以筑城建州,法库县境内的州城大抵因此建成。

位于法库西北的彰武,同样是辽宁为数不多的文物大县。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查明彰武境内的文物遗址、遗迹超过500处。

在这片辽帝国繁华的中心地区,后族萧氏权势熏天,在法库、彰武发现的诸多古墓葬中,萧氏家族墓群占了绝大多数。辽人墓葬,多喜欢将生前喜欢的珍宝随葬,其中不乏金银。古墓数量众多且集中,加之其中多有金银,这也使辽代古墓成为众多盗墓者青睐的目标。

2、悲剧桮小峰

桮(姓,音同“杯”)小峰,46岁,彰武人。他的人生可谓悲剧,但在2004年8月那个炎热的夏日午后,站在法库县叶茂台镇圣迹山东南坡上的桮小峰,心里还是充满了得意。

桮小峰脚下,是一片坡地,坡地上是大片豆子地。在一片青翠的豆叶中,唯独一块三四米见方的豆子,呈现出不健康的黄色。桮小峰毫不迟疑地确定:那块黄色的豆子地下,一定有古墓。

辽西北地区规格高一点的墓葬,在墓室上方,会有3米左右的防盗层,其上还会有3米左右的黏土层,地表土很多时候不过五六十公分厚,庄稼种在上面,不黄才怪。

桮小峰发现的这处古墓葬,事后被文物部门定义为叶茂台辽墓群第23号墓。盗洞被发现后,时为叶茂台文化站站长的孙凤池,是最先赶到现场的一个。

3、可叹古文物

沿着墓道向上走了两三米,就是墓门。墓门两侧的墙壁上,孙凤池看到了两幅壁画。

“两个人都梳着那种头,一看就是契丹人,一个人的手臂上蹲着一只松鼠,松鼠画得那个新鲜啊,那毛焦黄焦黄的,另外一个人手臂上蹲着一只鸟,后来才知道那叫海东青。”“那个壁画当时那个好看啊,后来再去就不行了,见了空气了。”损失的其实不仅仅是壁画。1974年叶茂台7号墓中发现了绢轴画“深山棋会”、“郊原野趣”这两幅罕见的辽代文物,孙凤池当时也在现场。

孙凤池庆幸7号墓的两幅绢画都保留了下来,但可惜的是,更多的古文物却因盗墓贼的贪婪被毁掉。

4、宿命盗墓贼

贪婪的桮小峰,也是悲剧的桮小峰,盗墓成功的喜悦还没有散去,就被一众盗墓贼的埋怨淹没了。23号墓曾经被盗过,留给桮小峰们的,只有一件保存尚称完好的辽代杯形瓷器。

当年8月24日发现盗洞,8月30日,桮小峰们就纷纷落网。案件的侦破极富戏剧性。叶茂台镇,不过是有着一条百米长主道的村屯而已。开着车买熟食的桮小峰们全是陌生面孔,买的数量又很大,有心的店老板记下了车牌号。

更悲剧的是,由于23号墓所在的叶茂台辽墓群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量刑从重,只盗了个杯子的桮小峰获刑10年。

对于盗墓者来说,悲剧并非仅止于桮小峰。法库曾经破获了一起盗墓案,起因是有村民举报,村里一个什么正经活不干的“二流子”,突然在县城里买了栋楼,怀疑这钱来路不正。警方一番追查,果然是盗墓了。但悲剧的是,这栋房子压根不是买的。因为女儿上学,这位倒霉的“二流子”在县里租了个房子……

5、蹊跷黑衣人

辽西北的山,形制特别,多像几个摆在一起的笔架,当地人以此为名,辽西北因此多的是三架山、四架山的村屯。

山脚下,公路边,是X县某架子山。

车下了公路,沿着村边的土路向山上爬。这是三九的第二天,天气嘎嘎冷,村里寂静得连只狗也见不到。沿着一条沟壑驶向一处慢坡,引路的文物所工作人员吩咐停车,前面就是盗墓者留下的盗洞了。

几乎是在同一瞬间,车上的4个人同时发现了异常。车北侧沟壑枯黄的野草里,蹲着一个身穿黑外套的男子,男子矮身藏在草丛里。他在躲什么?“不是放羊的,更不是种地的,还在躲我们,这人有问题。”文物所的工作人员肯定地说。

车还没有停稳,几个人跳下车,冲向藏人的沟壑,正想择路追赶,黑衣人却跨上摩托车,向远处的树林逃去。

随后的寻找中,文物所的工作人员在现场发现了多处几十厘米深的探沟。 “在这里探沟只要挖50厘米,就有可能找到墓葬,这个人很有可能是来打前站的。可是,这个季节不是盗墓贼出没的季节啊!”文物所的工作人员狐疑地说。

下篇

1、帮凶青纱帐

“庄稼起来的七八九这三个月,是盗墓贼比较活跃的时候,有庄稼做掩护,不好发现。”孙凤池说。

彰武县刑警大队在2011年夏天破获了一起盗墓案。接到报警后,刑警大队大队长王雨龙带队去了现场。“我们一起去了20多个人,准备抓现行。到那一看,山上山下全是一人多高的庄稼。大家都说,没法抓现行了。第二天一早摸到他们住的地方,都在被窝里睡觉呢,堵个正着。”

辽墓一般都建在山里,平时人迹罕至,虽说山坡上大都也种了庄稼,但村民们往往是开春播种,秋天收获,平时就不再管。经常在山里出没的,只有羊倌。羊倌有时候帮忙,有时候也可能是帮凶。2011年夏天,彰武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员接到村民报告,说是有盗墓贼出没的痕迹。文管所联合公安部门,一起在山上蹲了一个月,盗墓贼也没出现,回来休息一天,结果墓就被盗了。

2、游勇也狡猾

2004年,叶茂台23号墓被盗后,孙凤池上了圣迹山,成了看墓人。2004年、2005年,孙凤池两次与盗墓贼有过交锋。

孙凤池说:“他们分工明确,有人挖墓,有人放哨。我住在看护房里,房门什么时候开,甚至灯什么时候亮,他们都知道。”法库县文物管理办公室张兴华说:“十来年前,他们就有手机、汽车了,盗墓用金属探测器,设备比我们好!挖完洞,都会回填上,避免被过早发现。”

彰武县文物管理办工作人员王庆宇说:“挖洞都用那种小铁锹,盗洞在地面上一般是1.2米长、0.6米宽。盗洞的位置,一般都打在墓顶上。”

王雨龙说:“一个案子里,来的全是河南人,组织的、挖洞的,6米深的洞,他们几天就挖完了。”

不过,破过几个盗墓案的王雨龙对这些盗墓贼的总体评价却不高:“就是一些散兵游勇,有的就是以前哪里有盗洞,他就接着在哪里再挖,没什么技术含量。不过一般情况下,盗墓的头儿怕被抓不会在盗洞边,都是在山上遥控指挥。”

彰武县千佛寺的一座古墓曾经被盗,盗墓者挖了三米挖不动,走了。原来,墓葬的建造者在墓室顶建设了一个有泥土和石块组成的防盗层,盗洞挖过去,石块、泥土不停向下掉,盗墓贼重复作业看不到希望,只能放弃。

3、铲车来盗墓

辽西北的古墓,历史上遭遇到的第一次大浩劫,是在金灭辽后。为了财宝,更为了几十年血腥征战的报复,金国灭辽后,对辽墓进行了规模巨大的公开盗掘。金人盗墓后,只取金银,其他随葬品大都被彻底毁坏。

彰武数十年来发现的诸多辽墓中,没有一座墓中还有完整的墓志铭,而在桮小峰盗掘的叶茂台23号墓中,墓志铭也被毁成了无数块。金国组织盗墓,是为盗墓的最高级别。

X县一处古墓葬被盗,盗墓者是开着铲车来的,附近村民围过来看热闹,盗墓人说,自己是文物管理所的。墓顶上方有13米的流沙防盗层,盗墓者一边用铲车挖,一边用铁板制成的笼子一路铺下去,成功盗墓。

也是X县,一位目击盗墓过程的羊倌告诉事后赶来的文物所工作人员:最先到现场的,是个开着一辆白色桑塔纳的女子。一路行来,每到路口,即在树上标记指明方向,找到墓葬后,则将墓葬上方的杨树枝折断。女子去后,几辆越野车疾驶而来……

Y县,一处文物保护单位所在的山被承包了出去,四下还建起了围墙。“南方有过这种情况,盗墓者说来投资,盗过墓后盗洞回填,说生意不赚钱就走了,神不知鬼不觉。”一位文物管理工作人员说。

4、空余一室尘

X县某架子山。

一处3米多深的盗洞,向天空呲着獠牙。沿着盗洞下去,是一座方圆3米左右的墓室。虽然顶部已经被盗洞破坏,但是辽代工人高超的建筑技术,让石砌墓顶仍然没有垮掉。墓室的南端,被挖开了一处半米见方、深约1米的洞。文物所工作人员说,这应该是墓门所在地。“墓门方向一般设有耳室,随葬的珍宝大都埋在那。”

墓室里,积满了厚达1米左右的尘土,记者只在尘土中找到了两块类似铁钉的铁器,其他均不可见。墓室里,还有盗墓贼留下的蜡烛、空啤酒瓶。

在这个盗洞方圆200米的范围内,分布着6个盗洞,其中3个甚至没有来得及回填,最深的一个更是深达9米。随行的工作人员说,这些盗洞,应该都是去年新挖的。

实际上,盗墓最猖獗的一年是在2009年,大批盗墓者如蝗虫般涌向法库、彰武。在文物管理部门和公安部门的联合打击下,盗墓行为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但是,现状依然堪忧。据X县文物部门统计,该县2011年被盗的古墓葬要超过10处。

人员紧缺、资金紧张,严重困扰着基层文物保护工作。孙凤池看山7年,每天巡山要走十几里,每月工资一直是200元。

孙凤池说:“2004年被盗后,说是要给涨工资。一直到2006年,我在镇里看到了县里的文件,涨到了300元。可是一直到2011年底,我也没拿到过300元钱。”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