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申遗时代”杭州如何立法保护西湖?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访谈进行中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访谈嘉宾:杭州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 路江通

“西湖申遗成功后,如何对她进行更好地保护和管理”?这是一个不断在讨论的话题。之前,杭网议事厅已经推出多期节目探讨“后申遗时代”的西湖保护之路,期间有很多嘉宾、网友都提出一个观点,建议从立法层面对西湖加以保护。

2012年1月1日,《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正式施行,这意味着西湖文化景观的保护管理走上了法治轨道,也为西湖这一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保障。

杭网议事厅12月民生恳谈,特邀专家学者,为您详解《条例》,探讨“后申遗时代”杭州如何立法保护西湖。

节目嘉宾:

杭州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 路江通

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法制办主任科员 程排超

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主任 杨小茹

著名古建筑研究专家 仲向平

这是一部“管自己”更多一点的“法”

出台保护和管理西湖的办法条文,杭州已有先例。路江通介绍,杭州已经有了《杭州市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和《杭州市西湖水域保护管理条例》。除此之外,还有针对古建筑的《文物保护法》,针对龙井茶的《杭州市西湖龙井茶基地保护条例》,针对各景点公园的《杭州市公园管理条例》等等。

相比这些,《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则更为抽象和概括。“似乎对违规后的惩罚措施提及甚少”, 面对网友“朝阳西夏”的疑问,路江通的解释是,之前出台的法规已经对各类违规行为设立了相应的责任,并不需要再重复性的规定,“《条例》中没有设定法律责任,并不代表违规了就没有法律后果。

路江通说,《条例》重在提升保护的要求,这是管理部门自我加压的表现,是一部"管自己"更多一点的法。

程排超一直参与《条例》的制定,在他看来,这部《条例》的专业性很强,而且“虚实结合”。“从法律条文上来看,它好像比较虚,但一些要求更多是在规范、完善管理者自身,比如对建设项目怎么控制,这些东西都很实。”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访谈嘉宾: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法制办主任科员 程排超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访谈嘉宾: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主任 杨小茹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著名古建筑研究专家 仲向平

“它像一张保护网罩在西湖上面”

“如果说将西湖看做一个十字坐标,那么她纵有唐、宋、元、明、清以来的历史文化遗迹,横有江、河、湖、山溪的秀美景色。”仲向平认为,《条例》将西湖保护的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就像一张保护网罩在西湖上面。”

自然山水、三面群山一面城的城市空间特征、两堤三岛、以及西湖十景、西湖文化史迹、西湖特色植物,这六大要素让西湖在申报世界遗产时熠熠生辉,《条例》的主要保护对象,就是六大要素的主要内容。

杨小茹介绍,《条例》比较全面地规定了在遗产范围之内该怎么样来保护、管理六要素,是西湖成为世界遗产后很重要的文件。

作为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的负责人,杨小茹的团队每天的工作就是通过科学的手段将采集来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具体来说,就是看有没有建筑物破坏了景观,包括结构角度是否稳固,或者是植被景观有没有遭受污染,以确保监测标准的高要求。

城市发展与西湖保护的博弈 在遗产区内“做减法”

杭州城和湖的结合太紧密了,如何做到让人的行为不在遗产区内造成影响?很多网友发来留言,表示对这一问题的担忧。

当遗产专家身处西湖边远眺之时,也表达了同样的担忧“西湖三面环山几乎与千年以前无异,可湖东面在城市化下则显“脆弱”。

在33.23平方公里的遗产核心区外,西湖遗产地外围还有很大一部分的缓冲保护区,西湖三面云山外的一面城,就是缓冲区的部分,城市中高楼、建筑的色彩、体量不断冲击着天然的美景。

如何更好地处理好城和湖的关系,《条例》用较大篇幅解决了这一难题严格遵守《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保护规划》。

程排超介绍,这个《规划》主要有三方面内容:划定景观整体和重点保护要素的保护区划,制定相应的保护与管理专项措施;对遗产之内的空间进行合理的布局,比如说规定遗产区内环境容量、游客接待量、建设规模、交通组织改善等;因为西湖是一个城中湖,和城市比较密接,要减少城市发展对遗产的不利影响。

而在国外,在遗产地“做减法”是惯常的做法。比如将建筑和人口进行梳理,建筑修建的总量不能增加,只能减少;居民只能迁出,不准迁入,这样把空间留出来给外地的游客以保证遗产地的风貌。

西湖是大家的 保护也靠大家

现在西湖保护离最佳状态还有多远?面对这个提问,嘉宾们均表示,保护西湖,永远只差最后一步。

“西湖的保护,仅仅靠主管部门、政府的强制力来保护远远不够,应该充分利用和发挥媒体、民间组织、广大市民的力量,共同行动,使西湖的保护得到一种立体的保护。”路江通表示。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