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疼文物古迹没人管 退休教师30篇文保札记提建议

今年60多岁的退休教师钱玉鑫曾是中学政治思想课老师,退休后,他作为无锡市市民巡访团的志愿者,三年来为无锡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穿街走巷,巡访中,他总是对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文物、名人故居等多留一份心,每一次参观巡访后,钱老师都会仔仔细细地把当日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包括对古迹的批评、赞扬,还会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看到一些文物古迹没有被妥善保护,钱老师总是很心疼。11月17日,他带着写有30篇文章的“文保札记”来到快报提建议,希望通过自己的报料和媒体的宣传,督促文保管理部门不断完善监管措施。

部分名人故居游离于监管之外

三年来,钱老师走访之处,超过三分之一是名人故居,针对名人故居的现状,他还特地写了一篇《保护故居的思考》,文中写道:现在的无锡,一些开放的文物古迹有专人管理,但还有很多名人故居游离于人们的监管。

位于县前西街的陆定一故居早在2002年就已被认定为省级文保单位,但是这个位于市中心最繁华地段的名人故居,却是无锡众多名人故居中最命运多舛的一个。秦邦宪、顾毓琇、钱钟书等故居等早已对外开放,唯陆定一故居因为历史原因,还有不少居民在里面生活,墙上电线如蜘蛛网,故居西侧还有违章搭建开店、乱停的汽车,里面还有不少垃圾杂物,很影响故居的形象。“真像是风雨飘摇中风烛残年的老人。”钱老师说,“难道我们的管理部门这么‘差钱’?如果能多投入些人力物力,绝不会是现在这样。”前不久,无锡本地论坛上还有热心网友专门发帖,称“陆定一故居已是危旧房,呼吁政府部门出资改造或修缮。”

此外,一些对外开放的名人故居也在某些方面不尽如人意,“顾毓琇纪念馆里面堆放杂物,外面有不少垃圾;阿炳故居内可看东西较少,不吸引游客……”

而学前街上的薛福成故居,被钱老师认为是文保单位的楷模,他说:“作为自收自支的单位,尽管人员少、经费紧,但是管理者从没放松过对故居的保护,还加强对职工的教育培训,正因为有了一支素质高又敬业的团队,才有了故居干净的环境、保存完好的设施。”

名人墓周围杂草丛生

除了名人故居,名人墓的管理也是个问题,钱老师说:“这些名人的子女不少已经不在无锡,偶尔清明节或过年才回来看一看,祭拜一下祖宗,所以平日里没人来也没什么人清理。”钱老师巡访了荣德生墓、高攀龙墓等地,几乎每个地方都是杂草丛生,垃圾遍地。

位于青山公园的高攀龙墓立在不起眼的树丛中,周围是丛生的野草,还有枯萎的树枝,没有牌坊,再加上过去的路十分不好走,所以去瞻仰的人寥寥无几,甚至不少无锡本地人都不知道高攀龙是谁。而荣德生墓所受的待遇与之相差无几,周围杂草丛生、垃圾成堆,通往墓穴的台阶因为修葺年代较久有了不少裂缝。

今年年初重新修复的秦观墓倒是让钱老师大为惊喜:“围挡已经修复,天然‘团瓢泉’清澈的泉水和自然长出的紫藤相得益彰。”

市民文保意识淡薄

保护文物,政府部门投入经费、加强管理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需要每一个市民的自觉行动。“不要说年轻人了,就是一些上了年纪的,恐怕对无锡的很多历史故事都不知道了。”钱老师举了几个自己亲眼所见的例子:“去年我在玉祁古街发现一座已是市级文保单位的小石桥,因为当地农村拆迁,小石桥就孤零零地悬在农贸市场旁边,没有人知道它是文保建筑;还有迎龙桥,每天无数人在上面来来回回,下面总有人扔垃圾,有多少人知道这条小桥还是市级文保单位,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不了解历史,对它们没有感情,又怎么会想到去保护它们。”钱老师认为,政府部门不仅要加强自身的监管工作,还要加强宣传力度,“尤其是让有热情又有行动力的年轻人了解无锡文物古迹的历史,再付诸实际行动。”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