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吁立即启动保护措施,拯救西安大华严寺千年古塔

西安大华严寺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华严宗祖庭。近期西安连降的大雨,让本来就非常危险的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具有上千年历史的大华严寺双塔更是雪上加霜。护墙冲垮,斋堂倒塌。双塔背靠的滑坡,不断吞噬的禅房。双塔脚下的滑坡绝壁,土壤不断流失,塔基露出。  

滑坡已经导致房屋垮塌,禅房被掩埋。塔基水泥地面早就出现了开裂断层。而塔基地砖也在不断的开裂散架。  

在如此危机的情况下,至今却未见任何维修保护措施。此事一拖再拖,一直杳无音信急切希望政府启动紧急事务处理,尽快开展对华严寺双塔的维护。让这对屹立千年的庄严古塔能长存留下去。上慰先贤,下抚百姓。对得起历史给我们的责任,救治刻不容缓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附:华严宗初祖杜顺大师传奇

唐代高僧法藏大师开创的贤首宗又称华严宗,依经典《华严经》而立名。华严宗的初祖——唐代的杜顺和尚,则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的神圣事迹,为唐朝时上至皇帝下至庶民所称颂。可谓家喻户晓,万流景仰。  

杜顺和尚,俗姓杜,名法顺,陕西西安入 他洁行高操,慧根深厚。他家屋后有一块坟地,孩童时。他就在坟地上给大家说大乘法,凡是听法的人,都能悟入大乘。后人称那块坟地为“说法坟”。十八岁出家,亲近因圣寺珍禅师习禅,珍禅师是一位圣僧,他的圣德感得狗都来帮他卫土造室,这只狗居然跟出家人一样,过午不食。杜顺和尚亲近这么德行高深的圣僧,自然很快就成就了。又到四处参访,亲近善知识,很快就得到了大成就,便开始云游天下,广度众生。曾劝人设五百人供,却来了一千人,斋主只准备了五百人的饮食,可是吃饭的时候,锅里的饭菜却一直在增加,结果一千个人,每个人都吃得饱饱的。

每位圣僧度生的风格都不一样。济公和尚是搓自己身上的垢腻,做成药丸给人治病。杜顺和尚给人治病,不用别的方法,只是跟病人面对面地坐一坐,疗效便立竿见影,病人马上痊愈。三原县有聋、哑二人,杜顺和尚刚跟他们说话,他们就能听能说了,像类似的事情枚不胜学,乃至于恶劣难调的牛马等畜生,只要杜顺和尚劝导几句,它们都变得驯服而温顺。  人们开始奔走相告,一传十,十传百,渐渐地杜顺和尚的高深德行。便传到了唐太宗耳朵里,于是他被请入官内恭敬供养,凡是见到他的储宫王族,懿戚重臣,没有不受感化的,都作了他的归依弟子。一次唐太宗问他说:“我身体不舒服,你用什么神力替我治病?”杜顺和尚回答说:“您为了治理天下劳心忧虑,只要大赦天下,您的病自然就好了。”唐太宗按他所说的去做,病果然好了,便赐号他为“帝心尊者”。

杜顺和尚一生都在弘扬华严宗、培养僧才。杜顺和尚后期隐居在终南山,曾作法界观文,感得海会菩萨的现身赞叹,为了验证文章是否契合佛心,他把书投到火里烧,结果完好无损,没有烧掉一个字。他著有《十门实相观》、《华严法界观门》、《会诸宗别见颂》、《华严五教止观》等文。后人尊称他为“华严初祖”,在行化四方的时候,他却竭力劝人们念阿弥陀佛,并著述“净土五悔文”来赞叹净土法门。他还精心培养僧才,在众弟子中,智俨大师最为突出,成为第二祖。也有人说杜顺和尚是文殊菩萨的化身  贞观十四年十一月十五日,他告嘱弟子:要把生前所行的法,传承实行下去,,说完就圆寂了,亨年八十四岁。临终时,有双乌飞了进来,悲恸哀叫。久久不肯离左。圆寂后肉身不坏,并且散发中清香。葬在樊川北原,后来肉身塔建在长安的华严寺。  

补充:华严宗祖庭华严寺,位于西安市长安区韦曲镇东畔少陵原。据《长安志》记载,华严寺建于唐太宗贞观十四年,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华严宗的发祥地,为国内外信众朝圣礼拜的圣地。它北踞西安市区15公里,交通非常便利。华严寺风景独特,站在寺中可俯瞰樊川,西望神禾原,南观终南山。唐代大诗人李白曾描述道:“南望杜陵上,北望五陵间。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  

华严寺是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现存的两座唐代砖塔(华严宗初祖杜顺大师舍利塔和四祖澄观大师舍利塔)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安华严寺历经宋、元、明等朝代渐趋荒落;清乾隆年间少陵塬发生崩塌,主体建筑基本被毁,仅存杜顺大师和澄观大师舍利塔。华严宗初祖杜顺大师塔,方形七层,高约13米,塔上镶有石刻“严主”两字,二层上有“无垢净光宝塔”石刻,塔下有唐大中六年(852年)刻《杜顺和尚行记碑》,现移至陕西省博物馆保存;四祖清凉(澄观)国师塔,六角五层,高约7米,塔上镶有“大唐清凉国师妙觉之塔”刻石。1986年拆迁时在四、三、二各层塔心发现有鎏金铜佛像、千佛碑、佛经、舍利玉瓶和30余颗舍利等。在塔基下又发现高约6米、风格迥异、雕刻精美的两层砖塔。塔侧有清雍正年间加封澄观国师为“妙正真乘禅师”时立的碑石。华严初祖杜顺大师(557-640年),俗姓杜,雍州万年县(今陕西长安县)人,十八岁依因圣寺珍禅师出家。生中有不少为人治病、除害行善的事迹,受到当时僧俗的崇敬。唐太宗慕名引入内宫隆礼崇敬,后妃、王族、贵臣奉如生佛。着有《华严法界观门》、《华严五教止观》。

圆寂时有两只鸟飞入房中,悲鸣哀切。尸身月后仍肉色不变,一直有异香飘出,后起塔藏葬。澄观大师,俗姓夏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十一岁从宝林寺霈禅师出家。广学华严等宗义理的同时,还研究佛教以外的各种学问。为德宗讲《华严经》,诏授“镇国大师”号。宪宗御赐金印,令主持全国佛教事务,加封为“僧统清凉国师”。穆宗和敬宗又先后加封他为“大照国师”,文宗进一步加封为“大统国师”,先后连任“五朝帝师”,使华严宗达到鼎盛时代。唐开成三年(公元838年)三月圆寂,享年一百零二岁,后于华严寺建塔供养。著述达四百余卷,主要有《华严经疏》、《华严经随疏演义钞》等,有“华严疏主”之称。  华严宗思想源于古印度佛陀时代。中国自东汉时期即开始传播,经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到唐初正式创宗立派。

主要据典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简称《华严经》,因经立宗,故称“华严宗”。又因实际创始人法藏大师被我国唯一的女皇武则天礼为国师,赐号“贤首”,故该宗又名“贤首宗”。华严宗在世界各地流传非常广泛,而《华严经》则成为信佛者必读的重要经典。此经是佛成道十四天后,在古印度菩提伽耶大菩提树下为文殊、普贤等上首菩提宣说的内证法门。《华严经》主要说明菩萨从树立信仰到解脱成佛的阶段修行及修行感果的差别。

华严宗以杜顺、智俨、法藏、澄观、宗密为“五祖”。华严宗的核心思想是法界缘起。其思想内容丰富、体系完备。华严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在弘扬佛教思想、树立宗风,加强交流、旅游朝圣等方面有着特殊的地位,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和历史价值。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