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多个盗墓贼,半年挖开萧山古墓葬群

我们用铁锹挖,挖那些凸起的地方。我挖这种还是有点感觉的,我们挖出些陶罐,虽然不觉得好看,但看得出来还是有点年份的。

我们每天从余姚赶到萧山,上山挖几个钟头,天黑前下山。朋友给了我点钱,一次500元,一次800元。

后来警察找到我,说你犯事了知道不?你去过萧山几趟?我才知道他们把我给供了出来。几个陶罐而已,有多严重?

我姓潘,江西人,56岁,有个儿子,20多岁,他不知道我干这个。去年9月,一个余姚的朋友说,萧山这里有点陶器可以挖挖看,附近一带老板很喜欢收藏的。

朋友说,包吃住,还给零花钱,挖出来可以平分。听起来蛮好的——一般人觉得挖墓阴森森的,那就没胆发财了,2007年我在安徽挖过一枚铜镜两只花瓶,被抓坐了牢——反正也没别的本事,有吃还给钱,我就跟他来了萧山。上山的路真难走啊,皮都要划破,想发横财总得吃点苦头呗。

这些老潘说“不觉得好看”的陶罐,来头不小——

昨天上午10点,萧山博物馆。白色棉布铺垫的展台上,47件出土文物整齐排列,其中有6件为国家三级文物。

萧山警方说,这是近年来追回的数量最大的一笔文物。

山顶的14个墓葬被悉数挖开

“葬得高,和天比较接近”

今年3月,跨湖桥遗址的护林员在山上巡逻时发现一批可疑人员。对方见状不妙,夺路而逃。之后,护林员发现这些人在山上挖了许多方形洞,怀疑是盗墓贼,立刻报警。

这山上树荫茂密,荆棘丛生,鲜有游客足迹,当地的确有传说,这里葬着古墓。

“专业人员从土层分析,感觉这个被挖出很多方形洞的山头,不是自然形成,可能是一个规模较大的墓葬群。”民警说,古人喜欢山葬,认为葬得高,和天比较接近,地位尊荣。

山顶的好几个山坡都被挖塌了,经清点,一共有28个盗洞,14个墓葬被挖开。现场发现了许多吃过的饭盒、矿泉水瓶子、报纸等物件,显然这些人挖了很久。(后来的审讯工作证明,这群人挖了足有半年。)

商代的萧山,已经人口密集、经济发达

萧山博物馆馆长、研究员施加农说,这是一个古墓葬群,共有14座墓组成,在山脊一字排列。

“这是一批商周时期的原始瓷和陶器,主要是实用器,以餐饮具和贮存器为主,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因为做工稍显粗糙,所以被称为‘原始瓷’。”施加农说,这些出土文物具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说明当时的陶器制作非常发达,也反映了当时的制陶工艺、丧葬习俗、人们的生活方式,“有的陶瓷器,是为了殉葬而制的,被称作‘冥器’,你们看,这个甑,中心镂空,显然是个蒸器,但它这么小,能蒸多少东西啊!还有一个盘,器形完整,釉质均匀,工艺精美,还有S形的纹路,这种纹路在越国是蛇的图腾,它的艺术价值非常高。”

施馆长说,这个墓葬群证明了一点,从商代到战国时期,地处长江的下游的萧山,已经是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方。

盗墓者有一张“全国通联网”

有专人找墓、提供技术支持

破案时,护林员说,有个人逃跑时拉掉一件衣服,里面还有钱和一些私人物品。

从这些私人物品里,警方顺藤摸瓜揪出一个以浙江余姚籍人员为主的犯罪团伙,成员10多名。

在余姚当地警方的配合下,萧山警方抓获了12名犯罪嫌疑人,另有多名在逃的嫌疑人也已经明确身份。办案民警叶海庆说,这些盗墓者有一张“全国通联网”,时不时“互通有无”,他们的分工非常明确,有幕后提供资金的,有负责销赃的,有负责盗掘的,还有专门负责提供找墓和挖掘技术支持的。

其他嫌疑人交代,3月盗墓时被护林员发现,慌忙选了一条从没走过的路逃下山,把挖出的文物藏匿在逃跑的途中,用杂草和树叶掩埋。

民警带着嫌疑人再次来到现场,动用警犬进行搜寻。一名侦查员在一棵倒地的树根底下,发现了两个蓝色的塑料袋和两把铁锹,民警小心翼翼地取出塑料袋,是一批完好的瓷器,即便带着泥,也难掩上釉的光泽。随后,在警犬的帮助下,警方又在附近找到了两个陶罐。陶罐上有精美的动物雕刻,经鉴定,这两件均属国家三级文物。 

如今,这批文物被安放在萧山博物馆内,它们的历史价值将被进一步研究和评估。施馆长说,其实,对于文物最好的保护不是在博物馆,而是保持其原有的状态。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