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东城区整治胡同 旧墙凿出古庵石雕花窗(图)

(实习生 叶雨岑)重见天日的古庵老墙可能会成为保护文物。昨天,新浪微博上一条“水泥墙中出现老砖墙”的微博被转发上万次,笔者现场了解到,这是施工人员在做外墙整治时意外发现的石雕花窗。目前该区域整治工程已暂停,正等待文物保护部门鉴定。
整治工程意外收获古迹
笔者昨下午赶到东城区方家胡同,41号院的一堵外墙上已经盖上了塑料布。住在这儿的老街坊说,塑料布下就是刚刚发现的石雕花窗。
“这是我盖上的,怕有人破坏古迹。”热心人赵先生问明笔者来意后,掀开了塑料布的一角。一扇上圆下方的半拱形窗露了出来,窗户宽80厘米,高1米,窗上雕有雪花状的花纹,石砖印记斑驳,带着一种微微潮湿的肃静美感。
周围的老邻居们说,23日上午,一些工人在剔除外墙表层水泥时听到空洞声,在凿开3层水泥墙皮后,意外发现了一角石砖。随后工人轻凿四周墙壁,竟凿出了一个雕刻精美、形似窗户的石质构件。安定门街道办工作人员听说后,马上向东城区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汇报,并嘱咐工人小心施工,注意保护古迹。
周边居民未见古庵真颜
有邻居说,老人曾经讲过这是一座名为白衣庵的尼姑庵。
笔者查询到,东临雍和宫大街、北靠国子监街的位置确实曾有一座白衣庵。据史料记载,白衣庵始建于明代,原有四层殿宇三个跨院,大殿三间,东西配殿各五间,各殿均为硬山过垄脊筒瓦顶。庵内供奉观音像及九尊娘娘像。
41号院的居民说,听说“文革”前夕,白衣庵就停止了法事活动,自那时起这里便成了民居,现有40多户人家居住其中。院里的居民从来不知道这个大杂院门口竟然有如此漂亮的雕花窗。
院里年纪最大的居民是94岁的倪秀清大妈。1967年她家搬进这个胡同,那时外墙就已经糊上了水泥,而她“从未见过白衣庵的山门”。
白衣庵原址上现在是一处办公室,由东城区房屋土地经营管理中心安定门分中心使用。中心工作人员说,山门上的“古刹白衣庵”5个字此前被水泥灰浆抹住,可能是“文革”期间为了保护古迹而做的掩饰。之前字迹能隐约透出,老住户和街坊皆知此处是古刹,但外人很难发现。
是否属于文物尚待鉴定
63岁的学者马天骥2008年发表的《闲话北京往事》一书中,有一篇名为《方家胡同与古刹白衣庵》的文章。其中记载,“遗憾的是,几经变迁特别是‘文革’中,古迹被毁,尼僧四散,一座古刹如今变成了大杂院民居。”
昨日,安定门街道办事处城建科工作人员回复笔者时表示,白衣庵山门重现是此次胡同整治工程中的一大亮点。据称,东城区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7月启动全区胡同整治工程,虽然不知道白衣庵的具体历史,但知道这座建筑年代久远,担心施工过程中损坏墙体,便轻轻凿开外墙,果然有收获。
随后,东城区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市政科佟姓工作人员表示,此次胡同整治主要是对墙体外立面进行粉刷,更换破旧雨搭等。因担心施工造成古迹损坏,他们已经叫停整治施工,并邀请文物部门前来鉴定。截至昨晚笔者发稿时,相关负责人尚未得到文物部门的回复。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