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个城市遗产保护志愿者工作营山西平遥开营

干活,在历史建筑之上添加你的砖瓦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一开始,志愿者们干的都是气力活,比如拔草、混合浆水。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志愿者正在对古旧的砖石进行清理,之后将重新搭建。戴牟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志愿者的任务是要将一座新修的偏殿的地铺好,并且在一面墙的背面砌出若干座拱来。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古庙一度成为当地的小学教室

当修缮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出了山西平遥古城的城门,坐车往东南行驶6公里,有一个住着五六千人的村子,名叫梁村。这两天,村里的老人和孩子们在白天的一大去处是村里的积福寺。这座始建于唐朝的古寺正在进行大规模的翻修,而除了邻村来的修缮队以外,还有一支奇怪的队伍,他们是8个法国人、1个英国人和8个中国人,他们像模像样地戴上手套和帽子,干上了拔草、和泥、砌砖等最基础的活。围观的村民们不久便发现这些远方来客干的活还不赖,一天时间,他们居然已经把场地的草除了一半,并且铲出一条原来的老路来。

这支队伍实际上是中国首个城市遗产保护志愿者工作营,由法国遗产保护志愿者工作营联盟(REMPART)和阮仪山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发起主办,平遥县城乡规划局承办。所有的志愿者自己负担来往平遥的路费,来这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干十天有益于古建修复的活,简单的食宿则由组织者提供。在从住宿地开往工地的路上,年过七旬的阮仪山教授在志愿者的本子上用篆体写上“慎思”两个字,在他看来,这些老房子迟早得交到年轻人的手上,他们的劳动以及在汗水中累积的思考,对古建的未来至关重要。“20个人10天能干多少活?重要的是从劳动中明白先人们建造的不易和老房子的价值。”事实上,这一行为本身无论对参与者、中国组织方、承办地都是一件新鲜稀罕的事儿,而这新鲜稀罕本身又和志愿者的热情和古建保护的现状形成鲜明对比。

动手,历史触手可及

梁村有一条街五个堡,五个堡的布局像是一只展翅的凤凰,而每一个都是高墙壁垒、内向规整纵深的典型的堡式构造。据村支书介绍,其中最年轻的一个堡是在乾隆15年始建的。如今,虽然村里人还供着一棵千年槐树,但堡里的人已经慢慢往外迁到新城,那些年深日久的院落里住的多是老人和孩子。据村里74岁的毛老爷子回忆,积福寺原来是当地的一座大庙,1954年前后因为当时破除迷信的需要而改建成小学,只有大殿和钟楼还保留着。如今,将近60年过去了,老人还记得当年在庙门口有两座3米多高的哼哈二将。这两年,当地政府决定将古庙在大殿和钟楼的基础上恢复原貌,这也是梁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旅游规划的一部分。

正在家放暑假的大一学生露露是此次工作营地积福寺里负责接待的当地人之一,“我本来还以为他们是来考察的。”她腼腆地说。露露没有料到的是,大伙儿都干得热火朝天,法国的几位小伙甚至提出减少休息的时间。十天时间,17位志愿者的最终任务是要将一座新修偏殿的地铺好并且尝试在一面墙背面砌出若干座拱来,这并非易事。第二天,趁着雨天施工队休息的间隙,带队的老师傅用乡音给志愿者上了一堂工程课。原来,这在墙上描出白线的拱样在真正砌起时将完全靠施工师傅的经验和手艺来把握,新的学徒没有两年时间根本学不会。因为每一块砖的厚薄和角度,浆水的调配比例都对最后这个拱能够完成与否至关重要。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一开始,志愿者们干的都是气力活——拔草、沥白灰、混合浆水。只有三个比较有经验的志愿者能爬上脚手架在师傅手把手的指导下砌砖。一天下来,庙四周的草被拔起大半,甚至一条从门口到工地的老路也被铲了出来,露出原来的砖石和深深的门辄印。在一边观看的毛老爷子兄弟俩这时兴奋起来,指点着称这条路就是当年他们少年时上小学走的路。每个人都兴奋起来,虽然这离真正意义上的古建和手艺仍然很远,然而历史却仿佛通过动手而触手可及。

这种新鲜感冀太平也感触颇多。作为平遥县城乡规划局局长,对于冀太平来说承办这项活动完全在常规的行政工作以外,更多的是出于彼此观念的认同。看到欧洲人对于历史建筑一修就是几十年,冀太平坦言在国内这样做“不习惯”。一方面,无论从资助的渠道、主题以及修建完以后的用途,国内国外都不尽相同;另一方面,国内的木构建筑也禁不起慢慢修。但是终于动起手的志愿者们还是让他感到高兴,“多年以来我们在古建方面研究性的课题太多,然而不落地,不和当地的老百姓接触。”在这位平遥、梁村两地的规划当家人看来,深入历史名村的活动应该可以更广泛地展开,“干活不重要,重要的是普及这种意识。”

在热情和理智之间

在开赴工地前一天的晚上,中国和法国的志愿者有的从贵阳、有的从法国南部纷纷赶到平遥的工作营住宿点平遥衙门官舍,住进这个300多年前县衙老爷用来接待来访地方官员的驿站改造成的青年旅社。八人间、上下铺,洗澡和沐浴都在室外。简单地安顿过后,晚餐和开营仪式一并在官舍的院落里进行。中方领队朱晓明和法方领队玛丽亚在将所有成员分成除草、砌砖和刷墙三个小组以及指定每日的两位执勤人之后,大家开始互相介绍。法方的志愿者来自各行各业,其中不乏连续参加此类工作营十年的资深志愿者;中方的志愿者大多是建筑专业的学生,大多数人都是第一次体验类似的工作营。

朱丽文是同济历史建筑保护专业的大四学生,也是本次活动的中国志愿者之一,她认为即使对于专业学历史建筑保护的学生来说,这样的动手机会也是非常珍贵的。一路在建筑规划专业上读到博士的丁枫则坦言不论在本科还是研究生阶段,自己都没有参与过这样的亲自动手的实践活动。在中国,即使是专业人士,动手也越来越成为一件稀罕事儿。也就是说,这样的工作营着实稀罕,所以对于志愿者来说,几乎呈现一呼百应的态势。

第一个工作营,中方组织者并未大张旗鼓地宣传,平遥之行几乎是靠小圈子里口口相传的方式来招募志愿者的。即便如此,10个左右的名额也很快就满了,大多数是同济的学生,其中的三个“异类”——一位记者、一位白领和一位非建筑专业的学生也都是从朋友处得到的消息。作为组织者,丁枫心里很清楚因为名额十分有限,如果进行宣传,他们将不得不面对接下来繁重的对志愿者的筛选工作,而这无论对于只有几个人的基金会还是对于平遥县来说都意味着额外的庞大工作量。志愿者对古建修复的数量和热情并非空穴来风,这在即将于9月开营的苏州平江路工作营的准备工作中就表现得十分突出。

“因为在苏州的工作营我们找到了苏州市团市委进行合作。”丁枫介绍说。苏州市团市委通过网络在自己已有的志愿者平台上发布消息,一共需要招6个人的工作营报名人数突破了50人,筛选的过程不得不运用传统古建、平江路历史等相关知识的考核,此外再加上了才艺表演才决出胜负。而这一轮轮筛选本身,既反映出人们对古建修复的热情,也对组织者的人力和财力提出了要求。而另一方面,由于在苏州的合作方是苏州市团市委和平江区政府,所以招募的范围以苏州为主,如果招募活动在更大范围扩张,所面临的组织和筛选的难度将会更大。据了解,这次之所以选择平遥和苏州平江路两地进行工作营,也是考虑到两地对于此类活动的接受度,因为对于承办方来说,明摆在面前的是额外的工作量,而对于当地的古建和旅游的潜在宣传效用和持之以恒所能集聚的影响力则颇为缥缈遥远。以此次的平遥工作营为例,平遥县政府提供住宿和饮食,还有两家企业波汇科技和米家巷各投入了几万元,才硬是把这首次工作营撑了起来。

不只是为了修古建

这次活动的起始要追溯到2009年。当时,在一次爱尔兰的国际会议上,阮仪山基金会的成员丁枫接触到REMPART这样一个用志愿者工作营的形式来进行遗产保护的组织。这种形式本身和其将近半个世纪的组织历史立刻吸引了她和基金会的注意。去年夏天,同济的朱晓明教授带着两个规划学院的学生去法国实地体验了这种工作营,两周时间,三处工作营,若干培训,是这次平遥工作营的开端。“外国人要去法国参加这个工作营实际上是比较难的。”朱晓明教授介绍说,因为REMPART本身并不缺乏志愿者,在这个联盟下的200个营地本身就会有当地人参加,而每年申请加入的志愿者有3000多人。对于外国人加入团队,他们的要求是可以达到互相交流的目的,也就是说,接受中国志愿者去修法国老建筑的条件是也能让联盟里的法国志愿者来到中国修中国的历史建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完成平遥和9月苏州平江路的工作营也是完成一轮互相交流的良性循环。

这样的工作营时间长短,工作内容都不尽相同。有一修30年的,也有只有3年计划的;有只是需要志愿者帮助拔拔草清理出一些场地的,也有需要老工匠手把手教学的。“当时,我去了三个地方。一个是离巴黎两小时车程的库西(Coucy),那里有一段古城墙,我们需要做一个拱。而在靠近阿维尼翁的de-ports则是修一个古堡,需要把古堡一个哨所的房顶揭下来,把瓦分新旧整理干净。在波尔多附近的一个距今900多年的角斗场里我们主要是跟着考古的教授清理场地。”朱晓明说。大多数志愿者都是利用自己的休假时间加入,因此,工作营的高峰出现在七八月。

另一方面,很多的志愿者是青少年,这些青少年在参加了一次类似的活动后会对联盟产生归属感。在REMPART,每年都参加的人不在少数,而当这些青少年成长起来以后,他们将会对工作营产生更大的帮助,影响更多的人,有一些进入政府工作的人更是有利于决策的持续性。比如说,如今巴黎市市长的助理就曾经是REMPART的一名少年志愿者,通过他的努力,联盟得到了更多的信息和资助。

事实上,欧洲对历史建筑遗产保护的重视一直都为中国同行所羡慕,而欧洲民间的保护活动则得到政府多种渠道的经济支持,而这种支持本身,不仅仅着眼于对古建的保护。“政府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来缓解各阶层的民众之间的争端,消除隔阂。”朱晓明说。对于政府来说,被修缮的古建本身就是宣讲国家历史和文明的最好载体,而在劳动面前人人瞬间平等,这种短暂的“乌托邦”形式也足以让人暂时卸下心防。

责任编辑:八寶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