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张院古民居成危房 修缮遇难题

前院正堂挑檐多处塌落,后墙挑檐呈波浪形,随时可能坍塌……随着雨季来临,坐落在晋城市区的张院让人揪心。

7月9日,居住在晋城市区下元巷的居民拨打本报热线反映,作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张院古民居的状况越来越让人担忧。

古民居成危房

9日上午,记者来到晋城市区西安街与下元巷交叉路口。“那堵潮湿的高墙就是张院的后墙。”顺着一位路人的指点,在交叉口西南角,记者看到一堵用青砖砌起的高墙,屋顶波浪状的挑檐上,由于大部分瓦片脱落而露出木椽。

张院坐北朝南,气势巍峨。据说,原来张院由4个院落组成,现仅存两进院落。第一进院落是前院,正堂5间均为出廊,下部3间正房左右各有1间套间。院内三面均为带有木质前廊的二层楼房,整个宅院木雕花纹样式为明代风格。据附近一位老人说,张院初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在堂屋的花梁上,有明确的修建日期。”

据记载,张院现存的前后两院为清乾隆年间重建,此后再无修缮。由于年代久远,张院堂屋东面的十余米挑檐脱落,而东房二层木质雕刻前廊虽保存完好,但房屋南北的山墙檐角坍塌严重。西房的二楼出廊被住户用石棉瓦遮挡,让人难以目睹其貌。

张院后院庭院小而方正。后院正中,栽着一棵山楂树,果实累累挂满枝头。68岁的程大娘是企业退休职工,在张院已生活了近50年。她住在后院的东房,其他4家住户都是她的亲戚。“就怕下雨,一下雨水就进院子了。”程大娘说,房子虽然都是二层楼,但由于破损严重,早就不敢住人了。

在老人的带领下,记者在二楼看到,西房山墙的南北檐角已脱落得看不出原来的模样,房顶多处苫盖着防雨的塑料布。东房的二楼山墙檐角出现塌落,二楼的挑檐用几根叉形木棍支着。“不支撑着,早就塌了。”

修缮遇难题

由于房子漏雨影响居住,程大娘曾叫过包工队前来修缮,可一看到门前竖立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许多包工队都打了退堂鼓。后来老人才知道,文物建筑的修缮,要修旧如旧。“按照文物要求修缮,费用太高,个人根本承担不起啊。”程大娘说。

“张院民居是泽州古城的地标性建筑。”晋城市旅游文物局文物科科长张建军介绍说,张院民居现存前后两院落,中轴线上有正厅、后楼等,左右有厢房、附房等,建筑上的木雕装饰较为粗犷,为明代晋东南砖木结构建筑的典型代表。张院民居曾作为山西明代民居建筑的典型,在潘谷西主编的《中国古代建筑史·元、明建筑》一书里介绍过。

“按照国家《文物法》的规定,谁使用,谁维修。”晋城市城区旅游文物局有关负责人承认,张院的保护确实面临着许多问题。张院现有十多家住户,产权分别归集体或个人所有。“如果按照这一规定,张院的修缮很难进行。”据介绍,张院现有房屋产权除部分为个人外,其余为晋城一家破产企业所有,这给筹措修缮费用带来很大困难。如今通过社会赞助等方式对文物进行保护的对象,大多是寺庙、古迹等文物,而古民居由于受产权等因素的影响,资金难以筹措,使得古民居保护成为文物保护中一个不小的难点。

文物亟待保护

“院前院西房的二楼木质前廊,目前市区内仅存这一处,保护是非常必要的。”据城区旅游文物局负责人介绍,晋城市城区目前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64处,由于受财力所限,城区政府至今未将文物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从表面上看,张院目前仅是挑檐、山墙檐角出现坍塌,但一旦落地修缮,就需要居住院内的居民搬迁,如此一来,估算经费超过200万元,“就目前的财力实在很难承受。”

据记者调查,在晋城市城区范围内,除张院外,在下元巷、石府巷、东西大街等地,现存明清时期的棋盘式院落还有多处,几乎都是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虽然有的整体风貌依然保留,但内部拆改破坏程度相当严重。

这位负责人表示,将与晋城市文物部门沟通,协商行之有效的保护办法,“不能再让这一民间建筑瑰宝继续在风雨飘摇的环境中生存。”

责任编辑:李吉毅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