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评《汉晋春秋通释》:古籍整理方面的精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最近几年,先有易中天的《品三国》,后来又是疑似“曹操墓”的发现,坊间和学界对三国都非常关注,掀起了三国热。因此,我对作者的这本书也充满了期待。

 

  我拿到这本书的第一感觉是十分厚重,当然不是指这本书的厚度超过了我的想象,而是说这本书的装订非常精美、大气,排版、校定都很精细。显然,作者柯美成先生和人民出版社花费了很大精力和心血在做这件事。于是,我认真地拜读了这本巨著,总体上感觉这本书在以下这几个方面很有出彩之处。

 

  首先,本书的“前言”写的十分漂亮,文采很优美,对相关事实考订和交代的非常清楚,对读者的帮助很大。从《汉晋春秋》的作者习凿齿入手,详细考定了襄阳习氏渊源和代表人物的事迹,对习凿齿本人仕宦和品行做了大体交代,让读者对习凿齿写作《汉晋春秋》的背景和相关史料、事实的可靠性有个一个基本的认识。这对读者理解此书无疑有很大帮助。

 

  其次,作者抓住了《汉晋春秋》最大的学术价值,在于矫正和弥补陈寿《三国志》的不足。正如柯美成所说,习凿齿“变三国之体统”,一改《三国志》视曹魏为“正统”作法,认为季汉(蜀汉)绍汉统,以曹魏和孙吴为僭伪之国。其实,唐代史学家刘知幾就肯定了习凿齿《汉晋春秋》的历史观,称其为“定邪正之途,明顺逆之理”。由于习凿齿以蜀汉为正统,便以蜀汉年号、大事记为纲,以曹魏和孙吴为附,对蜀汉的记载相对比较详细,弥补了《三国志》对蜀汉记载的不足,如诸葛亮七擒孟获的“七擒七纵”的故事,以及“死诸葛走仲达”的故事和《后出师表》等名篇,都赖《汉晋春秋》得以流传。习凿齿还矫正了《三国志》为曹魏曲笔回护之失,直书史实,颇得后世学者肯定。刘知幾在《史通》中,就将陈寿的《三国志》与习凿齿的《汉晋春秋》作对比,直斥《三国志》对司马懿父子屡战屡败、公然篡政弑主等丑行多所回护,而将忠实纪录这一切的《汉晋春秋》奉为“直书”典范。房玄龄等在《晋书》中评价习凿齿“习氏、徐公俱云笔削,彰善瘴恶,以为惩劝”。习凿齿在《汉晋春秋》中表现出来的正统史观,对后世影响很大,特别是宋代以后在士大夫和民间都有很大市场,以至于颠覆了《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的史观,确立了蜀汉在三国故事中的主体地位,并大量矫正了《三国志》的曲笔书事,催生了《三国演义》。可以认为,柯先生正是抓住了《汉晋春秋》的这一独特史学价值,而对其加以深度整理和校释,因而使得《汉晋春秋通释》本身也具有了重要的学术价值,也很有意义。

 

  再者,作者撰著《汉晋春秋通释》对弘扬传统文化的贡献也不少。一是,本书可读性强,可谓雅俗共赏。书中“笺注”做的非常细致,对历史人物、典故、名物、制度作了细致、可靠的注解,引用了各种相关史料,并对其进行了考辨,同时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既为学界研究提供了方便,也为文史爱好者解决了许多疑难问题,有利于传统文化的普及。二是,编撰很有特点,体例有大的创新。作者在《汉晋春秋》正文、笺注之外设置的“史补”,从《通鉴纲目》、《三国志》以及后世著名学者如王夫之、王鸣盛等人的论著中辑录了大量有关《汉晋春秋》的相关史料、史论,列在对应条目之下,让学者、文史爱好者进行相互比对,判定史实的真伪,从而突出了《汉晋春秋》的史学价值。这也是《汉晋春秋通释》的最大价值之一。

 

  总的看,在“继往圣之绝学”的今天,《汉晋春秋通释》的出版无疑是一件大事,其书本身毋宁是古籍整理方面难得的一部精品和力作,其出版不仅可以推动史学界对汉末三国魏晋历史的研究,而且可以对传统文化的普及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