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宋学 旧宋学——摘自《宋学研究》发刊词

      何谓“宋学”?一言以蔽之:宋学,研究宋代的学问。

      宋代三百年历史,有多少学问好研究: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有丰富的历史内涵,曾经在10世纪至13世纪的历史舞台上,有声有色地表现过,并留存在人类特定时期的记忆里。以消逝的宋代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种种学问,毫无疑义,都属于宋学研究,宋代学问的研究。

      然而,这样一个平常的命题,却因清人将汉儒经学重考据的特点概称为“汉学”,宋儒经学重义理的特点,概称为“宋学”,变得复杂,以至于后人视“宋学”即为宋代经学之研究。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经部·总叙》:“国初诸家,其学徴实不诬,及其弊也琐,要其归宿,则不过汉学、宋学两家互为胜负。夫汉学,具有根柢,讲学者以浅陋轻之,不足服汉儒也。宋学,具有精微,读书者以空疎薄之,亦不足服宋儒也。消融门户之见而各取所长,则私心祛而公理出,公理出而经义明矣。盖经者非他,即天下之公理而已。今参稽众说,务取持平,各明去取之故,分为十类:曰易,曰书,曰诗,曰礼,曰春秋,曰孝经,曰五经总义,曰四书,曰乐,曰小学。”

      又,因《宋史》专列《道学传》,“道学盛于宋”,后人更以以朱子理学视为“宋学”哉!

      自宋元至明清之古代学者,本无现代学科之界分,即没有历史、文学、哲学等等学科分类的概念。显然,宋元人讲“宋代道学”,清人讲“汉学”“宋学”,讲的都是经学研究,儒学研究,他们没有想过关于汉代历史的研究,不止于儒学,对宋代历史的研究,也不止于儒学研究,绝无以汉学与宋学囊括相关两个朝代所有学问的想法。时至今日,已有明确之学科概念,当将“宋学”范围放而大之,未能沿袭古人这种特定的概念,把“宋学”圈子画得很小:“宋学”就是与“汉学”相对的经学研究,非宋代经学研究者,概莫进来。将宋学视作宋代新儒学研究的专名。持此种观点的学者,留下的弊端在于:除此之外的研究,皆非“宋学”。那么,试问:宋代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军事史研究,该叫什么研究呢?它们就不是研究宋代的学问、宋代的学术吗?当然不是。如果谓之“宋史”,那“宋学”不就成了独立于“宋史”之外的独尊之学吗?

      “宋学”一词,近代谁最先提出?众所周知,是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他在20世纪40年代所撰《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正〉序》一文中说:“吾国近年之学术,如考古、历史、文艺及思想史等,以世局激荡及外缘熏习之故,咸有显著之变迁。将来所止之境,今固未敢断论。惟一言可以蔽之曰,宋代学术之复兴,或新宋学之建立是已。”

      具有深邃现代学术眼光的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针对邓广铭宋史专著《宋史职官志考正》所作书评,首次提出“新宋学”的概念,其前提就是针对宋史制度史研究而发。所谓“新”,是相对于清代学者所称的旧“宋学”而言。其所下的“宋学”定义,已跳出与“汉学”相对的狭义“宋学”的藩篱,明确指出:诸凡宋代考古、宋代史学、宋代文艺、宋代思想史等等,均属宋代学术之研究,都属“宋学”。当然,他所列举的文、史、哲几门学科,仅为举例而已,不是宋代学术内容的全部。宋代的绘画、宋代的宗教、宋代的教育、宋代的金石学等等,同样属于宋学范畴。在“新宋学”的概念下,“旧宋学”已成为宋代学术的一个分支,两者不存在抵触,更谈不上对立,而是母体与子体的兼容。

      清人与陈寅恪先生关于“宋学”的定义,是迄今为止最具代表性的狭义与广义“宋学”、小宋学与大宋学的命名,也是对新、旧宋学科学的划界。

      至于其他种种关于“宋学”的说法,莫不由上述两种定义所衍生。比如,1985年,邓广铭先生在《略谈宋学》一文中说:“新儒学即宋学,以及由宋学而又衍生出来的理学”,漆侠先生在《宋学的发展和演变》一文中说:“与汉学相对立,宋学是对探索古代经典的一大变革”,等等,都是讲旧“宋学”。邓先生在讲“宋学”之后,接着就讲“宋史”研究;而漆侠先生在讲“宋学”时,特别强调与陈寅恪先生所讲“新宋学”之区别:“新宋学包括了哲学(主要是经学)、史学、文学艺术多个方面,涵盖面是比较广的”;而“宋学则指的是,在对古代儒家经典的探索中,与汉学截然不同的一种新思路、新方法和新学风”。显然,邓、漆两位宋史专家所论“宋学”是旧宋学,是宋代经学之研究,而不是论“新宋学”,则宋史的学术研究。

      1998年,在申报教育部一百个重点研究基地时,浙江大学宋学研究中心通过几番讨论,对新、旧宋学(大、小宋学),取得了共识:“宋学”,兼容新、旧宋学。在此基础上,本中心决定公开出版以《宋学研究》为名的学术研究刊物,旨在建设一个以宋史为核心、涵盖宋代文史哲研究,以及与之相关的承前启后朝代文史哲研究的学术平台。

      (本文摘自《宋学研究》发刊词。作者系浙江大学宋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