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垣曲盆地聚落考古研究》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通过考古调查来了解一定区域一定时期聚落遗址的分布及相互联系的状况,进而探讨它所反映的社会状况的工作,可以追溯到50年代渭水流域仰韶文化的调查,尤其是对西安附近渭水支流浐河和灞河流域的调查做得较为详细。但当时并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所以工作比较粗疏,用那样的资料研究聚落分布的状况及其演变轨迹,进而研究它所反映的社会实无可能,而且那些资料至今没有正式发表,无从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美国G.R.威利等人在维鲁河谷及其他地方进行聚落考古的方法介绍进来,聚落考古的研究遂日益成为一些考古学者的自觉行为。不少学者通过实际的工作,从不同角度探索如何进行聚落考古的方法。例如北京大学、湖北省文物考古所和荆州地区博物馆在天门石家河的考古工作,内蒙古文物考古所在岱海周围的考古工作,山东大学参加的中美考古队在日照两城镇一带的考古工作,吉林大学等参加的中美联合考古队在赤峰地区的考古工作,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对良渚遗址群的勘察研究工作,以及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等单位在河南洛阳等地的考古工作等,都取得了相当的成果。垣曲的聚落考古调查与研究是这一系列工作的继续,同时又具有自己的特点。

      垣曲是山西南部的一个小盆地,也是黄河中游谷地的一部分。它像一个人的手掌,几条从中条山发源的小河就像手指汇聚到掌心,其中以亳清河和沇河较大,河谷两旁和盆地中央的遗址较多。通过多年的调查和本课题实施期间的扎实工作,共发现85处遗址,时间跨度从前仰韶的裴李岗文化到商代前期,可以划分为10个或11个文化期。不少遗址包含有几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单纯为一个文化期的遗址很少。各个文化期遗址的数目和规模差别很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发展过程中起伏曲折的状况。据统计,属于裴李岗文化的聚落有3处,均在黄河南岸,规模都很小。相当于枣园文化的东关一期文化的聚落有9处,主要分布于盆地中。其中东关聚落最大,有12万平方米,1-4万平方米的聚落也有几个,说明这时期文化比较发达,从文化面貌和分布区域看似不是裴李岗文化的继承者。仰韶文化半坡期的聚落只有5处,而且都很小,没有一个达到1万平方米的。这期文化不大像是直接继承东关一期发展而来,更像是从陕西关中的半坡类型迁移而来,或是在半坡类型的强烈影响下发生的。由于资料甚少,对其文化的全貌难以做出确切的判断,跟东关一期的关系也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不管怎样,这时在垣曲盆地文化的发展明显是处于低谷的状态。可是到仰韶文化的庙底沟期,文化的发展几乎呈现一种爆发式的状态。这时期的聚落多达39处,而且规模也大,9万平方米以上的聚落就有6个,最大的北堡头聚落竟达30万平方米。这种状况应该与整个仰韶文化的发展有关,不但垣曲盆地如此,整个黄河中游地区也是如此。到仰韶文化晚期的西王村类型,发展势头又有所减弱。聚落缩回到盆地中自然环境较好的地方,总数仅有26处,规模也有所缩小,最大的东关聚落只有14万平方米。到庙底沟二期文化则有所复兴,聚落增加到34处,规模也略有回升,最大的东关聚落有20万平方米。到中原龙山文化进一步发展,聚落多达38处,规模也更大了,最大的丰村聚落达30万平方米,龙王崖和东关聚落也都在15万平方米以上。到二里头文化早期又进入一个新的低谷,只有聚落6处,最大的西关聚落还不到5万平方米。而到二里头文化晚期又有一个爆发式的发展,聚落多达41处,规模也略大,最大的丰村聚落有20万平方米,在古城南关更建立了有围壕的核心聚落。到商代的二里岗文化又明显回落,下层时期只有12处聚落,上层时期只有10处聚落。不过商人在占领垣曲盆地后不久,就在夏人核心聚落的南关筑城。该城的面积有13万平方米,有考究的防卫和道路设施,有建立在夯土台基上的贵族官邸,成为商王朝控制下的一个重要的资源输送地和军事据点。总之,通过对垣曲盆地商代及其以前聚落遗址的全面考察,不但了解到当地考古学文化的发展序列和与周邻地区的文化关系,而且对各个时期聚落变迁及社会演进的状态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这正是聚落考古的所应追求的目标。

      垣曲盆地范围狭小,但资源丰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这三点乃是观察当地文化发展与聚落演变的基本出发点。因为范围狭小,区域内的人口有限,自始至终就没有构成一个单独的文化区,而只是某个更大的考古学文化中的一个小区。因此文化的变迁不仅受区内自然环境和社群关系的制约,主要还受到更大范围文化变迁的影响。因为资源丰富,既适于旱地农作,也适于渔猎、采集,还有采之不尽的石材和木材,谁都觊觎这块沃土,所以常常表现为文化的更替而不仅仅是自身的发展与承袭。这种情况越到后来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阶段就越发明显。因为中条山有丰富的铜矿,它是制造青铜礼器、兵器和工具等不可缺少的战略物资。这地方离夏商王朝的腹心地区又近,中央王朝必然会设法加以控制。同时垣曲盆地又是从豫西的郑洛地区通往晋南的运城盆地和临汾盆地的交通要道,军事上也特别重要。所以盆地内二里头文化替代中原龙山文化,二里岗文化又替代二里头文化,其背后都反映夏商王朝政治与军事势力的角逐与消长,目的在于争夺资源、控制军事重地和交通要津。

      垣曲盆地聚落考古研究是已故好友俞伟超创导的。在他光辉的学术生涯中,总是不忘考古学的目标乃是尽可能真实地探知人类社会的历史。为此他对于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的探索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对国外同行有关的研究也十分关注,聚落考古的方法也是他关注的一个方面。他知道任何理论和方法都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即使正确的方法也要在实际的考古工作中加以充实和提高。他培养了一支很好的队伍,既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又有锲而不舍的实干精神。从发掘垣曲古城和渑池班村到垣曲盆地的聚落考古研究,前后达20年之久,都是贯彻着这种不断探索和追求的精神,这是非常令人高兴的。

      垣曲盆地聚落考古研究历时四年,工作做得很细。首先有一个预设的目标和实施的计划,在工作中又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诸如垣曲盆地的特点是什么?如何根据这些特点来设定聚落考古的目标?用什么方法来达到这个目标?各种方法在运用中的效果如何等等,都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在聚落考古开展之前,垣曲盆地已做过多次考古调查和发掘,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年代序列。但因不是从聚落考古的要求进行的工作,所获资料有很大的局限。所以实施计划中首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料,并且从新的视角重新整理这些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全面的调查和重点遗址的试掘。鉴于盆地及周边的地形复杂,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全部进行小区调查中常用的拉网式方法。但对重点遗址不但进行拉网式调查,还结合钻探和断崖上暴露的地层与遗迹、遗物进行适当清理和采样,力求获得比较详细的资料。同时还请有关专家对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进行考察,以了解不同时期的生态环境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报告在综合所有信息的基础上,考察每个时期聚落的内部结构,考察不同结构可能代表的社会组织的性质。同时考察聚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现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聚落群,每个聚落群有一个中心聚落,此外还有少量不聚群的分散聚落。在行将进入文明社会的阶段,社会的组织化明显加强,出现了整个盆地的核心或大中心聚落,最后更出现了控制整个盆地的城堡。这种分析环环入扣,从聚落演变探索社会历史变迁的过程,有相当的说服力。不过历史留下的实物遗存毕竟是有限的,通过聚落考古的方法所能获得的信息更加有限。不管我们怎样优化理论设置和改进工作方法,都不免有疏漏和不准确的地方。正如报告所指出的,有的遗址调查了多少遍,都只发现了一两个时期的遗存,经过发掘却发现更多时期的遗存。所以仅仅根据调查而勾画出的聚落演变的蓝图,跟真实的情况还是有距离的。我们只有不断地提高理论水平和改进田野工作方法,才能不断地接近预期的目标。垣曲盆地聚落考古正是本着这一理念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工作中的探索精神和取得的成果都是弥足珍贵的,希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还希望今后有更多聚落考古的新成果问世。(科学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定价228元)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