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遗址出土动物骨骼测量指南》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几年前就听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马萧林博士提起他计划翻译由哈佛大学皮博迪博物馆出版的安格拉·冯登德里施(Angela von den Driesch)著的《考古遗址出土动物骨骼测量指南》,当时就觉得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前些天和马萧林博士通电话,他告诉我这本书已经翻译完成,正在安排出版事宜。他希望我能够写一个序。我一听就感到这是一个很大的负担。因为这本指南是安格拉·冯登德里施博士依据慕尼黑大学20多年来骨骼考古的测量技术、方法和经验编写而成。中国有一句话叫做“十年磨一剑”。这本历经20多年的实践写就的指南,其分量不可谓不重。而且这本指南出版以后,成为全世界动物考古研究人员的工具书。上世纪90年代我在日本读博士时,这本指南就是我的教材之一,到现在10多年过去,这本书依旧是我必备的常用手册。所以刚刚听到要给这样一本权威的书籍作序,真是有诚惶成恐之感。但是放下电话以后仔细想想,这本指南要在中国出版,我的任务是给这本指南的中文版作序。作为一个学习、使用这本指南多年的从事中国动物考古的研究人员,在这本书的中文版出版之际,有责任、也有义务说一番自己的感受。

      自20世纪初以来,中国国内的学者翻译过不少国外学者撰写的跟考古学有关的专著。其中,除涉及历史、理论、方法和专题等严格意义上的考古学研究专著以外,涉及考古学分支学科的专著中,跟动物考古学研究相关的专著数量算是比较多的了。如1960年出版的B. 格罗莫娃(B.ГOMOBA)著、刘后贻等翻译的《哺乳动物大型管状骨检索表》,1992年出版的伊丽萨白·施密德(Elizabath Schmid)著、李天元翻译的《动物骨骼图谱》,加上现在马萧林和侯彦峰翻译的《考古遗址出土动物骨骼测量指南》,这三本书从一个侧面显示出动物考古学研究这门学科在考古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实用性及普遍性。

      安格拉·冯登德里施博士在1976年出版这本指南时提到,当时曾经考虑过用多种语言出版,但是因为经费的制约,未能如愿。不管当时考虑的多种语言中是否包括中文,但是毕竟没有成为现实。我们这些年来在整理考古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时,各种测量都是按照这本指南的要求进行的。但是在撰写动物骨骼研究报告时,由于很难用中文表达这本指南上有关头骨及其他骨骼的测量点的专业术语,总是在报告里附上这本指南里显示的某个骨骼的图,标上线条和数字来显示测量的部位,和数据相对应。今天,在马萧林和侯彦峰的努力下,这本指南终于用中文出版了。这本指南的出版,为我们从事动物考古研究的人员在全国范围内运用统一的方法和标准开展研究,以及用正确的词语进行表达提供了可靠的保证。这是中国动物考古学界值得庆贺的一件大事。

      在动物考古学研究中,对各种动物骨骼测量部位的标准化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每一种动物的形体基本是相同的,对同一种动物的测量部位的标准化,可以为我们用一个同样的标准去确定它们的大小和异同提供科学的保障。而认识出自同一时期或不同时期、同一地区或不同地区的某种动物骨骼尺寸上的异同,是我们从形态学的角度对某种动物进行研究的基础。通过这样的探讨,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时空范围内的自然环境、动物及人类行为的特征,把握人类与动物相互关系的发展进程和地区特征,深化考古学的综合研究。概括起来说,研究方法的标准化除了保证研究结果的科学性以外,还可以保证研究资料的共享,而这个共享,可以超越一个自然区域的动物考古学研究、一个行政区划的动物考古学研究、一个国家的动物考古学研究,乃至达到整个世界的动物考古学研究。

      就像中国考古学的起步受到西方的影响一样,中国动物考古学的开创也是向西方学习的产物。西方的动物考古学研究已经走过上百年的发展历史。相比之下,我们的动物考古学研究刚刚跨过起步的阶段。中国国内现在从事动物考古学研究的人员已经超过10人,其中将近半数都有出国留学的背景。我们能够取得现有的成果,除了自身的努力以外,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多年来的中外交流和合作研究。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开阔了视野,学习了方法,增长了才干,取得了成果。吸取别人的长处,和国外的同类研究接轨,应该是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必须继续认真贯彻的既定方针。

      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悠久的历史为我们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动物考古学研究资料,其中蕴含着古代东方文化的诸多特点,是世界动物考古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语言的障碍,国外学者对中国动物考古学研究涉猎极少,因而不能认识古代东方人类与动物各种关系的发展进程,无法开展东西方相关课题的比较研究,对于世界范围内的动物考古学研究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缺陷。

      我们必须加大建设中国动物考古学研究队伍的力度。调整、完善国内整个动物考古学研究团队的实力,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理论国际化、方法标准化、资料信息化。这本中文版测量指南的出版,为我们在方法的标准化上奠定了很好的基础。相信它的深远意义,必定会随着今后中国动物考古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及参与世界范围内的动物考古学研究而逐步体现出来。

      正如理查德·梅德(Richard Meadow )博士在这本测量指南第一次出版的序言中所说,这本书的直接适用范围被限制在欧洲和近东地区。如何科学地使用这本指南,整理中国考古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尚有待于我们中国动物考古学研究人员在今后的使用过程中认真思考。就像这本指南中提到的那样,‘如果有帮助,使用它,如果有问题,修改它’。我们要在今后的动物考古学研究中有效地利用这本指南,推进中国的动物考古学研究,和各个国家的同行们一起,为世界动物考古学研究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马萧林、侯彦峰译,科学出版社2007年9月出版,定价38元)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