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青铜艺术图鉴》

      李夏廷先生的大作《晋国青铜艺术图鉴》一书,是他和著名考古摄影艺术家梁子明先生共同编著《侯马陶范艺术》之后,完成的又一部全面、系统研究晋国青铜器艺术的专著。

      李夏廷先生从事考古绘图工作已有30多年的历史,我和他相识也已有20多个年头。在考古界,一提起李夏廷的名字,可以说很少有人不知道,因为许多大部头的考古发掘报告或专著,譬如《侯马铸铜遗址》《太原晋国赵卿墓》《上马墓地》《临猗程村墓地》《灵石旌介商墓》《北齐东安王娄睿墓》《吉金铸国史》《花舞大唐春》以及由邹衡先生主编的巨著《天马—曲村》等报告的线绘图,大都出自他的手笔。有些人对考古绘图这一行不怎么看得上,好像考古绘图不算本事,不算学问,只要能照猫画虎,依葫芦画瓢,画得不走样就行。其实,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我虽然对考古绘图不在行,但说考古绘图不算什么本事,不算什么学问,肯定是错了。我是学考古出身的,大学二年级时,刘慧达老师上考古制图课,第一堂是从教我们如何削铅笔开始的,接下来又是素描,又是写生,到了学期中才学画线条、上墨线。记得刘老师曾严肃地告诉我们:不要瞧不起考古绘图,这也是一门必修课。第一,干考古离不开考古绘图;第二,考古绘图既要有科学性,又要有艺术性。过去我不懂,现在看得多了,接触得多了,对当年刘老师说的话体会得也深些了。我认为,刘老师说考古绘图要有科学性,主要是指绘图者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绘出来的图要和实物对得正,不失真;刘老师说的考古绘图又要有艺术性,主要是指绘图者要在做到科学求真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艺术加工,绘出的图要有美感,要由形似上升到神似。以这样的理解和要求来看当前考古报告上的考古绘图,应该说总的情况是好的,绝大部分做到了科学严谨和形似,但真的达到富有神韵和神似,恐怕就凤毛麟角了。就我个人的品评而言,达到这个高度的,上一代的代表人物是张孝光,当今的代表人物恐怕就非李夏廷莫属了。

      张孝光先生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长期在中国科学院(后来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做考古绘图工作,把考古遗迹和遗物上一般看不明白、难解其奥妙之处,通过绘图的手段,将之分层次清晰地表现出来,传达给读者,帮助读者加深认识和理解,是他的一个创造。李夏廷继承了张孝光先生的传统,又有所发扬。他绘的考古器物图,不仅数量多,而且涵盖的时代长、范围广、品类繁杂,既忠实原物,一丝不苟,又手法娴熟,富有神韵,是当今考古绘图这一行的佼佼者,无人能出其右。他考古绘图的最大特点是传神,并能够运用线条准确把握器物的时代风格和质感。翻阅他即将出版的《晋国青铜艺术图鉴》,无论依据侯马铸铜遗址出土陶范所作的图20、27等饕餮纹的展开复原,图45、46等饕餮衔凤纹的展开复原,图117等夔龙衔虺纹,图143等飞龙纹及图273凤鸟纹,图275、296龙凤纹壶和鸟兽龙纹壶,还是图342、343晋侯墓地出土猪尊、兔尊,图427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子之弄鸟尊,图449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车马猎纹鉴,图450故宫博物院藏龟鱼纹方盘的写实动物和后面的人物图像等,无不栩栩如生,动感十足,甚至像图494、516、522等几何形图案,经他画来,也妥帖灵动,叫人愿意多看几眼。

      李夏廷的考古绘图之所以能出神入化达到传神境界,是因为他不是简单摹写,而是在写实基础上经过了再创造的过程。我是现场看过李夏廷画图的,他的步骤大概是这样:第一步观摩实物,通过观摩、揣摩,掌握要画对象的各项特征;第二步凝思构图,通过构思过程,就像老式相机在底片上成像一样,在心中形成要绘对象的图像;第三步下笔成图,只量一量要画对象的几个关键点和尺寸,瞄上几眼便笔走龙蛇,立刻画出。可以看出,和一般考古绘图不同的是,他有第二个过程,这第二个过程就应是他特有的再创造的过程,而做到这一步又与他的综合业务素养密不可分。

      我之所以用较多的篇幅介绍李夏廷的考古绘图,是因为他的考古绘图与他的《晋国青铜艺术图鉴》一书的写作有密切关系。晋国从西周初年周成王将自己的弟弟叔虞封于唐地(其子燮父改称晋国),至韩、赵、魏三家三分晋国,大约经历了六百余年的时间,在其发展历程中,铸造了大量青铜礼器、工具和兵器,在春秋中期至战国中期更创造出了青铜器制作的“新田风格”,成为当时中原地区青铜文化的代表。李夏廷生于晋地,又长期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担任技术室主任,从事绘图工作,对于晋系青铜器,知其表,识其里,不仅在拥有资料方面占有优势,而且对于青铜器的特征及其演变规律了解得最为透彻,从而保证了这是一部晋国青铜器研究的高质量的著作。在本书中,作者把晋国青铜艺术放在中国青铜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中,勾画了晋国青铜艺术的发展过程;并从横的方面,分出神化动物类、写实动物类、几何形类和图像人物类,概括了各时期不同类别的特征,每类都选择大量由他亲手画出的图像作为典型代表予以介绍;最后并作出总结,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见解:

      西周时期晋地生产的青铜器和宗周青铜器没有明显的差别,只是从公元前585年晋景公迁新田开始逐渐形成“新田风格”以后,晋国的青铜艺术才表现得繁花似锦,散发出强烈的自由浪漫气息和泱泱大国风范,成为当时晋国强大国势和“百家争鸣”的特定时代的精神产物;新田时期的晋式青铜器产量巨大、品类齐全,是现存各地域类型青铜器之首,充分反映出晋国(及早期三晋)青铜制造业的繁荣;晋式青铜器绝大多数没有铭文,而且品质高低悬殊,反映了当时青铜生产的商品化和对不同消费者的不同需求。而同期产品因地域不同而出现的差异,更可能是适应不同地区特殊需求的产物,反映出晋国文化的多元性和兼容并蓄的开放特质;写实性和装饰手法的多样性是晋国青铜艺术的重要特征,这种基于现实主义传统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手法,生产出了许许多多反映社会生活和寄托人们内心追求的艺术作品,成为当时列国青铜艺术中的翘楚;晋国青铜艺术和整个中国青铜艺术的发展轨迹一样,大致也经历了由重神到重人,由神怪到世俗,由程式化到自由化这样一个演化过程,到东周时期,由社会剧变引发的文化艺术的勃兴,也带动包括晋国青铜艺术在内的中国青铜艺术完成了由庙堂到居室、由娱神到娱人的功能的转变……

      这些富有规律性的认识,是作者几十年研究成果的结晶,符合晋国青铜艺术发展的实际,是经得起推敲的真知灼见,不容置疑。但艺术真谛的探究是没有止境的,特别是任何一项新的发现,都会对研究者提出新的挑战,研究者作出的每一项研究成果,虽然都包含一定的绝对真理,但从发展的观点看,则具有更多的相对性。与时俱进,赶上学术研究前进的步伐,是包括作者在内的广大研究者必须面对的新形势。

      (题目为编者所拟,李夏廷、李劭轩编著,文物出版社2009年 4月出版,定价:120元)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