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花朵朵·坛坛罐罐:沈从文谈艺术与文物
2014-08-21 10:38:20 来源:网络综合 已浏览次

编辑推荐
文学大家沈从文•数十年文化、艺术、考古、鉴赏、收藏•文物研究的心血之作。
沈从文常年与文物为伴,结合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而总结出的经验,值得文物爱好者借鉴。是文物鉴赏、收藏的必读书。
数百幅精美图片,以图注文,直观呈现不同时代文物风貌。
大家经典之作,由名家陆智昌设计,装帧精美,值得珍藏。
名人推荐
从写小说到改治文物,而且搞出丰硕的成果,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就沈先生个人说,无所谓得失。就国家来说,失去一个作家,得到一个杰出的文物研究专家,也许是划得来的。但是从一个长远的文化史角度来看,这是不是损失?如果是损失,那么,是谁的损失?谁为为之,孰令听之?这问题还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汪曾祺
从文暂不写小说而专心文物考古,是迫于分工的需要,绝不是改行……(从文)在历史文物考古方面的卓越成就,也只会提高而不会淹没或降低他的文学成就。——朱光潜
沈老在考古学方面的成就并不低于他在写作上的成功。——金介甫(《沈从文论》)
媒体推荐
我从这方面对于这个民族在一段长长的年份中,用一片颜色,一把线,一块青铜或一堆泥土,以及一组文字,加上自己生命作成的种种艺术,皆得了一个初步普遍的认识。由于这点初步知识,使一个以鉴赏人类生活与自然现象为生的乡下人,进而对于人类智慧光辉的领会,发生了极宽泛而深切的兴味。——沈从文
从文物研究来说,我所研究的问题多半是比较新的问题,是一般治历史、艺术史、作考古的,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机会接触过的问题。我个人觉得:这个工作若做得基础好一点,会使中国文化研究有一个崭新的开端、对世界文化的研究也会有一定的贡献。——摘自沈从文在美国圣若望大学发表的讲演
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
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学者。湖南凤凰人,苗族。早年投身行伍,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尝试用各种体式和结构进行创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体作家”。1949年以后,改行文物考古,在文物研究上,他坚持以实物为依据,综合材料、形制、纹样的发展与联系,走自己独特的研究道路,成为新中国文物鉴赏与文物研究的先驱者,取得了堪与自身文学成就比肩的卓越成果。
目录
代序 沈从文转业之谜/汪曾祺i
学历史的地方001
一个长会的发言稿005
文史研究必须结合文物009
抽象的抒情023
我为什么始终不离开历史博物馆031
从新文学转到历史文物047
无从驯服的斑马055
古代镜子的艺术059
谈瓷器艺术073
中国古代陶瓷085
玻璃工艺的历史探讨097
“瓟斝”和“点犀”111
“杏犀”质疑125
试释“长檐车、高齿屐、斑丝隐囊、棋子方褥”127
说“熊经”137
“商山四皓”和“悠然见南山”141
谈樗蒲143
从《不怕鬼的故事》注谈到文献与文物相结合问题147
花边157
谈金花笺163
谈广绣177
谈染缬187
江陵楚墓出土的丝织品201
蜀中锦209
织金锦219
明织金锦问题245
《明锦》题记265
清代花锦273
从文物来谈谈古人的胡子问题281
关于天王府绣花帐子的时代及其产生原因的一点意见293
关于赖文光马褂问题的一点意见301
古代人的穿衣打扮305
宋元时装319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引言331
过节和观灯347
湘西苗族的艺术359
塔户剪纸花样367
谈皮球花375
龙凤艺术383
鱼的艺术399
谈写字(一)411
谈写字(二)423
读展子虔《游春图》437
谈谈《文姬归汉图》461
春游颐和园469
北京是个大型建筑博物馆477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