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民夫人朱旦华访谈录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出版发行:人民文学出版社

 

  版次:2014年第1次印刷

 

  内容简介

 

  朱旦华(1911-2010)是毛泽民的爱人,毛远新的母亲。该书以崭新的视角,细腻的笔触,真实展现了民族觉醒关键百年诸多历史节点:20世纪30年代揭开国民党面皮的《新生》事件、知识青年去延安;40年代四方角逐的“新疆事件”;50年代反右未抓右、妇女投入大跃进、庐山会议的喜怒哀乐、60年代文化大革命中的典型经历与思考。这部访谈录第一次从家庭教育角度,探讨毛泽东教育革命思想底蕴;第一次将毛泽东的爱情婚姻作为学术问题加之探讨。全书图文互证,深入浅出,文字朴实,韵味闻香。

 

  作者简介

 

  马社香,江汉大学特聘研究员、武汉市社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曾在人民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等出版个人著作十余部。《前奏:毛泽东1965年重上井冈山》等多部著作曾深获好评。

 

  目    录

 

  引言    百岁智者的千秋堂  1

 

  第一章  少年记忆——从宁波到上海  3

 

  我亲眼看见的宁波五四学潮(口述整理1) 3

 

  上海务本女中的深刻记忆(口述整理2) 4

 

  父亲国布庄破产与《林家铺子》差不多(口述整理3) 6

 

  第二章   成长标志——靠拢共产党  12

 

  东北姑娘流亡曲的底层呐喊(口述整理4) 12

 

  《申报》的传阅和被禁(口述整理5)  13

 

  杜重远和“新生事件”(口述整理6)  17

 

  务本女中的“四大金刚”(口述整理7) 19

 

  约江青一起去延安(口述整理8)   22

 

  第三章   走进延安——陕北公学的日子  26

 

  丁玲编歌迎接我们(口述整理9)   26

 

  我听毛主席的第一堂课(口述整理10) 29

 

  入党的追寻(口述整理11) 34

 

  派赴新疆的第一批学员(口述整理12) 36

 

  第四章   抗战初期的新疆政局 39

 

  新疆政权的近代嬗变(笔者研究1) 39

 

  盛世才“狡兔三窟”(笔者研究2) 42

 

  西路军余部在迪化(笔者研究3)   44

 

  第五章  朱旦华和毛泽民的姻缘 47

 

  新兵营和新疆航空队(口述整理13)   47

 

  迪化女中和盛世才太太(口述整理14) 50

 

  相识泽民于新疆政务会议(口述整理15)  53

 

  邓发风趣做“红娘”(口述整理16)   55

 

  毛泽民主持的新疆货币改革(口述整理17) 59

 

  我和毛泽民的文明婚礼(口述整理18) 60

 

  远新出世(口述整理19)   63

 

  新疆抗战义演(口述整理20)  65

 

  第六章   新疆风云突变探微  68

 

  蒋介石软硬兼施的筹边政策(笔者研究4) 68

 

  杜重远从盛世才座上宾到阶下囚(笔者研究5) 70

 

  苏联要债与盛世才“倒戈”关联(笔者研究6) 73

 

  盛世才四弟恰时被杀之疑点(笔者研究7) 76

 

  宋美龄飞迪黑色交易的关键(笔者研究8) 82

 

  第七章   生死考验——新疆牢狱 85

 

  毛泽民与方志纯临别深谈(口述整理21)  85

 

  盛世才的公开“变脸”(口述整理22) 88

 

  对毛泽民的狱中思念(口述整理23)   90

 

  动人心魄的《囚徒歌》(口述整理24) 92

 

  毛泽民惨烈牺牲真相(口述整理25)   94

 

  女牢“儿歌联唱”(口述整理26)  96

 

  第八章   张治中“无罪释放”令 100

 

  蒋经国赴苏过境“探监”(口述整理27)  100

 

  监狱名单送给了周恩来(口述整理28) 103

 

  女牢谈判代表(口述整理29)  105

 

  国民党将军刘亚哲长途护送(口述整理30) 108

 

  第九章   返回延安 117

 

  党中央的盛情接待(口述整理31)  117

 

  毛主席一家认亲(口述整理32) 120

 

  毛岸英回忆毛泽民(口述整理33)  124

 

  撤离延安时主席送给远新一床毛毯(口述整理34) 127

 

  第十章   从西柏坡进京  131

 

  参加山西土改的感悟(口述整理35)   131

 

  西柏坡中央大院的舞会(口述整理36) 133

 

  中央妇委帅孟奇牵红线(口述整理37) 136

 

  别开生面的“报告室婚礼”(口述整理38) 139

 

  第十一章   南下与妇联工作的一根红线 144

 

  陪同贺子珍姊妹从天津南下(口述整理39) 144

 

  陈毅在上海国际饭店请客(口述整理40)  148

 

  贯彻婚姻法和贫农李友秀出国(口述整理41)  151

 

  参加八大的激动(口述整理42) 156

 

  “省妇联没有打一个右派”(口述整理43) 158

 

  江西第一个提出“妇女能顶半边天”(口述整理44)  160

 

  目睹反浮夸和公社食堂(口述整理45) 163

 

  第十二章   1959年庐山会议我上了山   166

 

  邓颖超邀请上山写材料(口述整理46) 166

 

  毛主席请曾志、朱旦华、水静吃饭(口述整理47) 168

 

  陪贺子珍山上睡了一晚(口述整理48) 172

 

  毛主席没有参加庐山“全体合影”之我见(口述整理49)  176

 

  第十三章   走出“天灾人祸” 180

 

  “因祸得福”出访蒙古(口述整理50) 180

 

  带队慰问山东灾区(口述整理51)  184

 

  由街头安徽灾民所悟(口述整理52)   185

 

  丁长华妇女火箭队(口述整理53)  190

 

  “四清”康大姐来江西蹲点(口述整理54) 194

 

  东欧五国行的尴尬与思考(口述整理55)  196

 

  第十四章   在文化大革命中的遭遇  200

 

  老方和我被打成“走资派”(口述整理56) 200

 

  问题升级——夫妻同被怀疑是“叛徒”(口述整理57) 201

 

  集训队的“劳动改造”(口述整理58) 204

 

  “方志纯出卖了毛泽民”的历史思辨(口述整理59)  209

 

  结案和平反(口述整理60) 212

 

  对“新疆叛徒集团案”的不断认识(口述整理61) 216

 

  第十五章   儿子远新 221

 

  远新回北京读书的历史真相(口述整理62) 221

 

  主席是如何教育身边子女的(口述整理63) 223

 

  主席教育远新的几个特点(口述整理64)  230

 

  1964年毛主席北戴河谈话纪要及“余波”(口述整理65) 240

 

  远新回到我身边(口述整理66) 246

 

  远新去新疆扫墓所思(口述整理67)   248

 

  第十六章   人到晚年的再思考 257

 

  方志纯墓前爱情婚姻的彻悟(口述整理68) 257

 

  对毛主席爱情婚姻的一点认识(口述整理69)  263

 

  李讷、汪东兴来家中做客(口述整理70)  271

 

  坚决不要别墅楼的深层考虑(口述整理71) 274

 

  四世同堂的欣喜和忧患(口述整理72) 279

 

  附录朱旦华年表 284

 

  主要受访核证者名单 288

 

  后记  292

 

  后   记

 

  朱旦华是毛泽东胞弟毛泽民的爱人,也是毛远新的母亲。想写这部访谈录的夙愿可以追溯到刻骨铭心的1976年;那一年开国三巨星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逝世,四人帮被抓。但第一次面触朱旦华却至新世纪第一个初夏。其后十一年追踪采访朱旦华,每年数次或长谈或短叙,不断保存和研究朱旦华口述的原汁原味。以朱旦华口述为主线,对其涉及的人物、地点、内在衍变进行了广泛的走访核证,步履所及慈溪、宁波、上海、武汉、西安、延安、乌鲁木齐、晋城、长治、西柏坡、北京、合肥、郑州、广州、湘潭、南昌等二十余省市;博采其所经历的历史阶段、历史地域的原始信息,搜集知情人相关核证资料计数百万字,以充分还原朱旦华身处的历史语境,凸显其所经历重大事件的本来面目,真实追寻朱旦华亲莅的中华民族觉醒关键百年诸多历史节点的衍变;深度思辨中国共产党之字型奋斗历程的底蕴,从而领悟毛泽东及其老一辈先驱们前仆后继不断革命的时代特征及世界意义。

 

  深深感谢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将这部访谈录立项,更凸显其学术创新价值:

 

  一是打破学术研究“禁区”。 朱旦华多年忆述,从来不回避历史敏感问题和敏感人物,特别是在毛主席身边长大的儿子毛远新。舔犊之情深处的反思往往点石为金。朱旦华发自肺腑的口述,有力促成这部访谈录在开掘历史原貌的基础上,客观地将文化大革命及相关重要人物进行认真的学术探讨,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所提倡的原创性、开拓性和深刻性在历史学基础上涉足至“学术无禁区”,初步体现了国内文化大革命史某些研究与国际学术热点新的接轨。这部访谈录历经数年通过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党史研究室的审阅肯定,彰显了共和国史研究的学术新视野和现实关照。

 

  二是注重开启历史思考的新视角。朱旦华访谈录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再思考毛泽东时代成绩与问题的诸多交叉点;譬如朱旦华亲历的1957年反右、1958年大跃进、1959年庐山会议,以及她受到严重冲击的文化大革命。第一次从一个女性知识分子的党性人性传奇性的契合点,真实展现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大爱;第一次从子女教育的新角度,探讨毛泽东教育革命思想的某些真谛;第一次将毛泽东的爱情婚姻作为一项学术研究,尝试以历史考据学的严谨阐释毛泽东家庭婚姻变化之所以然。客观回应多年来那些对毛泽东主席的随意歪曲批判和以假乱真。历史的真实往往是在辩证探寻中弃俗回归。

 

  三是研究方法和表达形式创新。朱旦华访谈录以口述实录为主,档案注释和笔者研究为佐,大量走访核证为依托,注重融汇古代疏注与当代注释之要,宏微结合,凸现重大事件辨析与重要人物介绍,立体回归重要历史现场之一角,强化访谈录的个体深度和历史广度。探索吸取古人口述《史记》之蕴与西方《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之简,中外互补,图文互证,深入浅出,使史学研究的历史图景更为个性丰满,深入社会,立意深远,迈向多元。

 

  作为朱旦华长期访谈的整理者,我很喜欢这位革命老太太,她的睿智,她的幽默,她的谈古论今,她的一颦一笑,至今仍在我面前栩栩如生,她离世前反复念叨的“创新语录”:“毛主席教导我们,要为人民服务,不要为人民币服务”,仍如天籁在我耳际余音缭绕,余韵深深。

 

  停笔前,朱旦华仿佛又坐在我电脑前,喃喃地说,她要深深感谢每一位为这部访谈录问世提供核证资料、照片的所有单位和个人,包括她命运多舛的儿子远新。她温暖的目光深邃入驻,似乎在寄望访谈未删节本早一天再版问世;她慈祥的笑眼若远若近,眼波随至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所有纪念地,执着地感唤苍天感唤大地,感唤新中国更加璀璨的明天。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