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上述林》论鲁迅瞿秋白友谊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从《海上述林》说鲁迅与瞿秋白的友谊
  
  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在福建长汀遇害,鲁迅先生非常愤慨,决定编订瞿秋白的译文集以资纪念,这就是《海上述林》。这部书无论在编辑上,装帧设计上都十分精湛,这是因为鲁迅投入了极大的心力和财力,故而使此书呈现出无与伦比的考究。
 
  从这本书,我们可以谈谈瞿秋白和鲁迅的友谊。现代人谈及鲁迅和瞿秋白,往往只看到表面,从政治理念上理解他们的交往,而忽略了人与人交往的心灵基础。如果只是单纯的政治追求的契合,那么鲁迅和瞿秋白只能算是同志式的关系,距离友谊还是有一定距离的。在政治与心灵之间,有一个非常巨大的沟壑,要跨过这个沟壑来探究瞿秋白和鲁迅,必须剥离政治的僵化认识,从人性基础上来理解。要知道,鲁迅是一个内心非常丰富,同时又非常强悍的人物,非一流人物难得他的赏识,更弗论发展出深厚的友谊。鲁迅之难交,闻名于朋辈,在这一点上,民国间很多文化人均有相同表达。大师本身是高的,高意味着孤独,企图在这孤独中与大师对话,非有异于常人之处不可,晚年的毕加索身上同样展现了这一点。
 
  瞿秋白出身于江南没落的大地主家庭,客观的讲是传统的知识分子家庭,受过较好的旧式教育熏陶,同时受过较高的现代教育,尤其精通俄语。由于家庭没落,故而为生存到处奔走,有丰富的社会经历和内心体验。在个人的遭际,旧式家庭的没落,个人内心的创伤等方面,瞿秋白和鲁迅惊人的一致。
 
  早在鲁迅与瞿秋白没有直接往来之前,他们就已在各自的道路上迈出很多相同的轨迹。1923年于右任等人创办上海大学,请去瞿秋白担任教务长和社会学系主任,瞿秋白亲自撰写《现代中国所当有的上海大学》,为上海大学的发展制订了基本的纲领,他着手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师资队伍,推崇新思想,办杂志,翻译作品……在他的高效工作之下,实际上把上海大学发展成了中国南方的新文化运动中心。瞿秋白小鲁迅18岁,在鲁迅面前,瞿秋白是不折不扣的青年人。早年鲁迅与陈独秀、胡适等人同在《新青年》这个阵营,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尽管他们后来分道扬镳,但是在骨子里,他们各自秉承着当年的“青年”传统。这也是鲁迅一生都热爱与青年往来的原因,尽管有的青年人诽谤他,污蔑他,乃至合伙攻击他。青年人中固然有败类,然而希望也在青年人中。鲁迅这个“老牌青年”与瞿秋白这个“新锐青年”的交往,注定是一段传奇。
 
  鲁迅最初和瞿秋白的交往源于冯雪峰,冯雪峰是中共党内与鲁迅往来较为频繁和密切的人,通过冯雪峰鲁迅了解了瞿秋白的翻译情况。1931年瞿秋白在上海疗养肺病,冯雪峰居中牵线,鲁迅开始和瞿秋白通信(具体为当年的5月),主要讨论俄语文学的翻译问题。鲁迅粗通俄语,他所翻俄文作品大多从日语转译,冯雪峰曾把鲁迅转译的译本给瞿秋白看,瞿秋白很快回馈了书面意见。这令鲁迅大为欣喜,他曾对冯雪峰说:“我们抓住他!要他从原文多翻译这类作品!以他的俄文和中文,确是最适宜的了。”可见鲁迅是多么重视瞿秋白的才华。 责任编辑:Ze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