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腊八粥”那些年古人怎么过腊八
2015-01-23 11:43:13 来源:中国青年报 已浏览次
中国农历腊月初八是释迦牟尼佛的成道日,佛教寺庙煮粥供佛,称“腊八粥”。
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前,在尼连禅河边的苦行林中苦修6年,饿得骨瘦如柴,奄奄一息。此时他遇到一位牧女,送给他乳糜(牛乳加饭)。食后他体力恢复,经过思考,决定放弃无益的苦行。
释迦继续静思冥索,探究世间万物,宇宙间一切现象的规律和人生解脱之道,最终释迦于三十五岁腊月初八凌晨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
中国佛教徒于成道日举行颂经并效法牧女献乳糜的故事,取谷米及果实,煮粥供佛,定名为“腊八粥”。嗣后食“腊八粥”遂演变成中国民间的一种习俗。
“腊八粥”在中国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清代非常盛行。“腊八粥”的用料十分讲究,粥料为:两黄米(小米、黄米);两白米(大米、江米);两豆(红小豆;绿豆);两果仁(核桃仁、杏仁);两干果(小枣、葡萄干);外加菱角米、栗子米、花生米、榛子仁、松子以及白糖、红糖、乳蕈(牛奶、香菇)等合水熬煮。高手熬出的“腊八粥”不但好吃,而且好看,因此“腊八粥”又称“七宝粥”,比作佛家七宝(金、银、琉璃、琥珀、玛瑙、珊瑚、珍珠)的混合体,非常形象。
清代北京在雍和宫东院行宫设粥锅厂,内置大铜锅,是为熬“腊八粥”专用的。因此,雍和宫熬“腊八粥”也是一场隆重的佛事盛典。腊月初一便开始准备,由内务府派人把大批粥料、干柴运到雍和宫,直到初五才能运齐。初六皇帝派大臣和内务府总管率员来到雍和宫,监督称粮,放果料,准备煮粥。初七开始生火,初八凌晨粥成,共熬六锅粥。
第一锅供佛,第二锅供皇帝和后妃,第三锅给王公大臣和大喇嘛,第四锅给文武官员和各省的地方大使,第五锅给在京的文物官员和众喇嘛,第六锅施舍给京城百姓。前三锅里有奶油和全份果料,后三锅无奶油,果料递减。
煮粥时由供粥大臣监督,粥成先在佛前供粥。此时宫灯照耀,香火袅袅,鼓乐齐鸣,全体喇嘛上殿颂经。供完佛,献粥帝后,如果皇帝不在京城,也要把粥送到行宫。在京城分送王公大臣的同时,将粥装罐密封用快马送往各地,直到舍粥百姓完毕,盛典方告结束。
京城其他佛教寺院也都在腊八这天煮粥供佛,举行舍粥给百姓的佛事活动。京城百姓也在这天煮粥,供神、佛和自己食用。
这一传统习俗延续至今,“腊八粥”这一营养丰富、美味可口的宗教仪式供品,逐渐演变成为寻常百姓家的食品。用料又增加了多种,如桂圆、莲子、百合、枸杞、冰糖、紫米、香米、薏仁米等。名称也由原来的“腊八粥”、“七宝粥”,变成了“八宝粥”,但这和佛前八宝(轮、螺、伞、盖、花、结、鱼、瓶)并无关系。
责任编辑:小赖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