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画中看文人书斋环境营造与陈设

自古及今,书房并无一定之规。富者可专门筑楼,贫者或室仅一席;有的雕梁画栋,有的则环堵萧然。书房或筑于水滨,或造于山间;或藏诸市井,或隐于郊野;有的植以南山之竹,有的覆以荆楚之茅,不一而足。但总有一点是书房应有的品质,那就是简洁清雅。李渔在《闲情偶寄》中专门谈到书房的装饰,有很多精妙的设计,但崇尚的是“宜简不宜繁”,力求“高雅绝俗之趣”。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读书的风气绵绵不绝,便是书斋产生的深厚基础。久而久之,书斋便从居宅中分离出来,形成了清静的环境,配备了相关的用品,拥有了独立的功能。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古代书斋起源及发展流变

 

      早在春秋时期,诸子百家大兴私人讲学之风,白天是课堂,晚上就成了读书的地方,这应该是书斋的雏形。

 

      汉代的司马迁身受奇耻大辱,满怀孤愤,在家中读书、整理资料,写出了鸿篇巨制的《史记》。实际上司马迁的“工作室”,就是这独特的“书斋”,可以说是中国书斋正式形成的标志。至此,又可以说汉代是书斋兴起的时期。

 

      唐代是一个相对自由、开放、多元化的时期。尤其是盛唐,文化艺术繁荣而发达,学术氛围也比较宽松,可以说是书斋发展成熟的时期。成都的杜甫“草堂”,就是典型的文人书斋。

 

      两宋时期,经济持续发展,大兴文化事业。文人墨客在诗词、书法、绘画等方面成就繁盛,文人忙于读书做学问。加之“程朱”理学的创立及影响。因此,这是书斋平稳发展的时期。

 

      元代,王冕首使花乳石,篆刻的文人印,使篆刻艺术在原始秦汉玺印的基础上脱胎而生。使印章的内涵从重实用性到艺术性的深刻变革。文人自己刻制的书斋印和书斋结合在一起,开启了印章的载体和广阔前景。正可谓:印小天地宽,方寸知千秋,大大丰富了书斋的内涵,成为书斋发展必不可少的标志。

 

      书斋发展到明代,正处于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强盛发达的时期。小说的诞生、话本的兴盛、书法与绘画的发展,与之相伴书斋也大为发展,其地位和格局不断完善,最终定型。这一时期,文人的书斋印更加盛行。

 

      清代,文人学士虽受“文字狱”的恐怖影响,转向研究考据的文人多了,但文学、书画艺术还是得到发展。此时书斋文化完成从书房到文房的进化,使文人书斋的发展得到充实与提高。与此同时,书斋印在清代继续盛行,并一直延续到现代。

责任编辑:八宝钿 (本文为中国文物网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