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限号的古代照样也有雾霾天
2015-12-09 09:00:29 作者:白頔 来源:中国文物网 已浏览次
笼罩华北的大范围重度雾霾刚走,还没看清楚蓝天的民众又将迎来新一轮雾霾天。北京市甚至已经启动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这也是北京首次启动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雾霾不仅会危害身体健康,同时也会对文物造成不良影响。此前,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就曾表示,雾霾的腐蚀因素会对古建筑的彩绘和木建筑构件造成影响。那么,在古代是不是也有雾霾呢?古人又是如何防霾制霾的呢?

笼罩华北的大范围重度雾霾刚走,还没看清楚蓝天的民众又将迎来新一轮雾霾天。北京市甚至已经启动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这也是北京首次启动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雾霾不仅会危害身体健康,同时也会对文物造成不良影响。此前,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就曾表示,雾霾的腐蚀因素会对古建筑的彩绘和木建筑构件造成影响。那么,在古代是不是也有雾霾呢?古人又是如何防霾制霾的呢?
文献记载,雾霾古已有之
饱受雾霾之苦的今人,不免感叹:“要是在古代该多好啊!”古代没有现代工业,没有汽车尾气,环境污染没有现在严重,但不能说古代就没有雾霾。
“霾”字在甲骨文卜辞中其实就已经出现了,《诗经》中也有关于霾的记载,说明霾很早就有了,并非现在才出现。在东汉时期许慎所著的中国第一部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说文解字》中,对于霾字有非常贴切的解释:“霾,风雨土也。”从中可以看出,古代的“霾”主要指的是由于刮风、雨雾和尘土飞扬造成的空气混浊,大面积灰蒙昏暗的现象。《晋书•天文志》中还曾对霾有过更为确切的解释:“天地四方昏蒙若下尘,十日五日已上,或一月,或一时,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
古代关于雾霾天气的正式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元代,关于元代雾霾的记载有两次。据《元史》载:元天历二年(1329年)3月,出现一次“雨土,霾”,“天昏而难见日,路人皆掩面而行 。”至元六年(1340年)腊月 ,“雾锁大都,多日不见日光,都(城)门隐于风霾间”。此后,在明清两代也出现了关于“霾灾”的情况,而且比较严重,持续时间长 ,影响也比较大。由此可见,雾霾天并不是现代社会的“专属”,雾霾现象古已有之。

面对雾霾,古人如何治理
一、下罪己诏。中国古代有“灾异谴告”之说,将灾异的发生视为帝王治理国家失职造成的后果,一旦发生灾异,皇帝就有可能下罪己诏,对施政方针进行反省。西汉汉成帝在位时,就曾经因为黄霾天气情形严重,于是汉成帝赶紧下罪己诏说:“朕承先帝圣绪,涉道未深,不明事情,是以阴阳错谬,日月无光,赤黄之气,充塞天下。咎在朕躬。”
二、选贤惩恶。这其实也是皇帝“罪己”的一部分。帝王检讨自己的种种失职,自然包括任用奸佞小人之误,要认真纠错,就要起用贤良方正之人,免掉不称职的官员,处罚违法犯罪的官员,期望以此诚意打动上天。
三、斋戒焚香。古人有时会将霾视为妖孽作恶,于是只能“求神打鬼”,通过“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办法来治霾。元代曾出现过一起大风霾,由于来势凶猛,当时的皇帝感觉这是国家朝政有不妥之处,让上天生气了,便赶紧召集礼部官员,点上高香,对天祭拜,恳求上天息怒。
一起努力,让霾成为历史
与古代有所不同的是,在现代社会中一旦出现雾霾时,人们首先会明确是由于空气污染造成的。而古之霾,与今之霾,确实也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前者为农耕社会的霾,无非烟雾尘埃,尽管可恶,但无太大贻患。而后者则为工业化社会的霾,其中就有很多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所造成的污染就不但可恶而且可恨了。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