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来袭,快来膜拜历史上的“考神”

考试的浪潮可谓经久不衰,而科举制作为一个在我国史上延续许久并经久不衰的用人选才制度,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历经了1300年。在这一千多年的文化长河里,在清朝“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俗语下,我国历史上究竟出现了哪些状元级别的“学霸”可以称之考试中的考神呢?

      这个六月, 高考当道,含辛茹苦的莘莘学子们迎来了人生的转折季——高考。在一个月之前,国子监和孔庙等各大历史上“考神”居住的寺庙、书院,就已经香火不绝了。据工作人员介绍,自上月起,孔庙、国子监日均“高考求考团”就有1000余人。

     

      考试的浪潮可谓经久不衰,而科举制作为一个在我国史上延续许久并经久不衰的用人选才制度,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历经了1300年。在这一千多年的文化长河里,在清朝“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俗语下,我国历史上究竟出现了哪些状元级别的“学霸”可以称之考试中的考神呢?

   

      1、史上第一个状元——孙伏伽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孙伏伽是中国科举史上,有名可考的第一个状元。武德五年,在十二月举行的科举考试中,孙伏伽在一起考试的30名举子的笔试中,名列第一,成为我国史上第一位古董级的“考神”。虽然科举制早在隋朝就已经开设,但“动乱少存真”,隋朝的状元已不可考据。 贞观元年,孙伏伽便官至大理寺少卿,历史上对其的评价也对多为“忠直诚恳,敢于直言上谏”。

 

      孙伏伽历经了隋唐两代,因其正义直言、敢于进谏深得唐太祖李渊赏识,可以说,孙伏伽是唐朝史上首批进谏大臣。武德初年,孙伏伽就针对隋灭亡的教训,向唐太祖李渊进谏三策:其一,“天子有争臣,虽无道不失天下”,开言路。其二,“百戏散乐,本非正声”,戒骄奢。其三,“性相近,习相远”,纳贤臣。唐太宗继位后,因天下太平无仗可打,便迷恋打猎。孙伏伽知道后,竟一把拉住缰绳,以保护皇上安全为由,直言已死进谏,太宗恼羞成怒,便要问斩于他,孙伏伽仍旧面无惧色,大胆直言。因此又获得太宗赏识,得谏议大夫之职。

 

      2、史上最小的状元——莫宣卿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莫宣卿在唐大中五年(851),是始隋唐以科举取士以来年龄最小的状元。17岁的莫宣卿赴京城参加廷试时得唐玄宗钦点,获中制科状元 ,从而成为两广历史上科举考试的第一个状元,并且出任翰林院修撰,赐内阁中书大学士。莫宣卿幼年丧父,与母亲随继父生活。由于继父家境较富裕,他得以入学堂读书。相传莫7岁时已学会吟诗写对联,12岁时即参加科举考试并中秀才,17岁参加廷试一举夺魁,被乡人称誉为“神童”。同时,莫宣卿也是难得的孝子,为官几载后,上表陈情因思母过甚,甘愿出任南方官员,却不幸在归途中病逝,享年34岁。 

 

      史上虽然关于莫少卿的记载较少,但是还是留下了几篇脍炙人口、文笔较高的著作。年少的他在麒麟书屋苦读求学时,曾做《答问读书居》 “书屋倚麒麟,不同牛马路。床头万卷书,溪上五龙渡。井汲冽寒泉,桂花香玉露。茅檐无外物,只见青云护。”在其荣获状元后,又做《及第自咏》 “羽翼高飞到碧霄,鹏程万里岂知遥。才吞王母千年药,便夺龙头第一标。脚下云霞随地起,眼前尘土霎时销。万金书寄南归雁,三级天门已一跳。”(见《全唐诗》十七册)

                                                        

      3、史上最牛的的状元——赵秉忠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赵秉忠(公元1574—1626年),字季卿,号其阳,明青州府益都县(今青州市)人。15岁补府学生,24岁中举人,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25岁参加殿试,一举考取第一甲第一名,中了状元。据说,在殿试上,25岁的赵秉忠跪在万历皇帝面前,当廷抽签,抽到题目《问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面对这么大的题目,他在短时间内一气呵成,用典自然,论证严谨。交出了一份长约二尺,宽70厘米的试卷,最后得到万历皇帝亲点“第一甲第一名”。

 

      而使他一举成名的“赵秉忠的状元卷”,也因后代的良好保存,由他的第13代孙赵焕彬先生于1983年捐献给国家,现存青州市博物馆,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赵秉忠状元卷”也是目前我国大陆唯一的殿试状元卷真迹,填补了我国宫廷档案空白,是研究我国科举制度和明史的重要文献,价值连城。据史书记载,中国的科举制度时间长达近1300年,有据可考的文武状元770余人,但能让后人目睹状元答卷其风采的,唯有赵秉忠这一份。

 

      赵秉忠的状元卷中,精辟阐述了改善吏治、兴邦治国的对策,主张“实心先立”、“实政继举”才能天下太平安乐,具有重要的历史、现实意义。直白来说,赵秉忠在万历年间就推崇“依法治国”“实干兴邦”“严惩腐败”“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了。

 

责任编辑:那拉提 (本文为中国文物网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