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馆举办"艺术与美术馆建筑"国际学术论坛

      11月4日,中国美术馆和北京歌德学院联合主办的“艺术与美术馆建筑”国际学术论坛在中国美术馆举行。来自中国、德国、法国的十数位建筑设计师、建筑评论家、美术家和哲学家参加论坛。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谢小凡在论坛上表示,此论坛是为中国美术馆即将建设的新馆提供关于中国与外国一些成型的美术馆的经验,“为我们新馆建设做知识上、经验上、理论上和学术上的准备。希望通过今天这个论坛,真正能为我们今后的美术馆往前发展和新的建设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

      主办方介绍,今年9月18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与法国外长法比尤斯见证了在巴黎向法国让?努维尔事务所与北京市建筑设计院联合颁布中标新的中国国家美术馆建筑设计项目中标通知书。前所未有的这一大型项目的开展既需要“硬件”也需要“软件”,对于“中国气象”和当代建筑学关系的探讨,美术馆建筑的哲学和历史渊源成为这次论坛的重中之重。

      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主任朱青生认为,美术馆和建筑的关系有两个面。一个方面,从建筑上看,美术馆本身就是一个作品,“美术馆是所有建筑中最可以拿来做实验的,是现代建筑中可能性最大,最可以用一个建筑来探索建筑的各种可能性并且实验建筑的各种超越建筑功能、建筑样式的地方。”另一个方面,今天的美术馆的意义在美术馆本身,而不在于建筑。“任何一个建筑都可以是美术馆,甚至没有建筑,也可以是美术馆,因为美术馆是个地方。这个地方,是实验的人们不仅对世界的一种反映,而且用多媒体对世界进行反映,用实验性的方法把这种反映看成不仅是对世界的陈述,而且是对知识和思想的限度地超越。美术馆的问题就成为一个精神探索的问题。”

      论坛围绕着建筑学的核心问题展开,比如新时期的美术馆建筑在设计上发生了哪些重要的变化,中德两个国家的现当代文化建筑的经历与发展,以及与美术馆相关的哲学思考。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