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中间美术馆,看青年艺术家如何解构“日常”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展览作品

      9月13日至10月3日,由中国美协主办,中国美协版画艺委会、天津常青藤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北京中间美术馆共同承办的“常青藤计划2014·首届中国青年艺术家推介展”在北京中间美术馆展出。

      展览中,主办方特邀来自全国的11位知名评论家、策展人和艺术家推荐了200余名青年艺术家的2000余幅作品,学术和策展团队按照主题从中遴选了近百名青年艺术家的百余件作品,涵盖国画、油画、版画、雕塑、装置与新媒体等多种形态,不仅聚焦当代中国不同地域的艺术生态及身处其中的青年艺术家的差异性创作,也为观者呈现了一个更为丰满的艺术现实。

      担任此次展览学术主持的盛葳谈到:“所谓的‘青年艺术’,并不是一种以题材内容、风格形式和思想观念为标准进行划分的类型,而是以年龄界定的艺术群体,很难对他们进行一种艺术学意义上焦点式的总结与梳理。如今,由于社会生活的多样化、个人成长和生存环境的差异、知识结构和创作预期的不同,使得青年艺术家的创作在结果上呈现了极大的差异。展览中,不少作品都很有意思,‘日常化’是这一代艺术家创作的重要特征。在这一类的艺术实践中,对日常的再现也许从本质上与上一代艺术家的贡献相距不远,但年轻的创作者更着意从日常中发掘更为虚拟、荒诞、戏剧性的特质。”

      去年刚刚从广州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的蔡远河,以“解剖”为主题的系列作品看上去诡谲、恐怖,《异化的器官》将各个器官制成解剖图;《无处榫接》更将自己的形象变成了各部分可拆卸的榫卯解构人偶,人偶内部布满了细管,仿佛能量都来自于电源。凡此种种对“人体异化”的描摹,给观者以荒诞之感。

      “90后”艺术家赵文羽在装置作品《未来的居所》里,把人文情怀变成残酷美学的一种阐释。在看似突兀的视觉表达中,最为常见的事与物却以一种最为极端的方式被呈现了出来——银色暖气片的间隙挤出一个棕色的马头;银色的洗衣机中塞着一只灰熊;老式录音机的扬声器部分赫然突出的是威风凛凛的老虎脸……作为她的推介人,西安美术学院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佟玉洁说:“审美的终极是深刻的反思,如暖气片象征全球变暖,马头的挤压来自对全球变暖的恐慌;人类的活动加速了动植物的灭绝,最后留下的,只是可怜的影像与音频,因此老式录音机也就成为了一种隐喻。赵文羽的作品就像一本启示录,或许如今描绘动物死亡的《未来的居所》,也就是未来人类自身消失的预言。”

      “刘建军今年刚刚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毕业,他的作品以假乱真地用丝网印刷的方式模拟了一堆快递邮包。在整个创作过程中,语言探索的不确定性需要特别加以阐释。显然正是这种随机和无规律支撑着创作者不断去尝试,在众多的可能性中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身为刘建军装置作品《one one.one one》的推介人,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副教授康剑飞说:“对于韵律的把控也是很有趣的问题。韵律常被运用到音乐和诗歌的创作中,然而它本身具有的节奏感,其实也适用于其他的艺术形式。相对于‘快递箱’而言,将这种常见的生活用品以丝网版画的语言进行重新组合,就会让人产生一种特别的韵律感——作品以看似‘习以为常’的普遍性沟通着创造者与观者之间的感情,又以这种错觉引发更深的思考。”

      展览现场,“常青藤计划”项目发起人姜大方告诉记者:“这是一个致力于中国青年艺术家成长和发展的长期性项目,我们希望通过艺术的大众娱乐化实验和数据化表达等新型推广模式,搭建一个艺术与公众联结、与市场合作的对话平台。‘常青藤计划’将逐年推进,不定期地通过多种方式、面向青年艺术家进行作品征集和选拔,由此构建一种全新的艺术经纪服务模式,完整客观地呈现青年艺术家独特的艺术语言、审美追求和价值理念。青年艺术家推介展是‘常青藤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这个项目的首次亮相。”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