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青花釉里红是瓷器釉下彩品种之一,青花是一种高温釉下彩装饰,以金属钴为着色剂,罩透明釉高温烧成便呈美丽的蓝色。而釉里红也是一种高温釉下彩装饰,以金属铜为呈色剂,装饰和烧成工艺和青花一样。这种将青花、釉里红两色同施于一器的装饰方法便称为青花釉里红。 由于青花着色剂是钴,釉里红着色剂是铜,二者性质不同,烧成温度以及对窑室气氛的要求也有差异,因此两者施于一器,而且红、蓝呈色均恰到好处不是一件容易的...
青釉镂空粉彩描金夔凤纹套瓶收藏鉴赏 青釉镂空粉彩描金夔凤纹套瓶,清乾隆,高32.8cm,口径7.2cm,足径11cm 瓶呈胆式,细长颈,垂腹,圈足。瓶内施松石绿釉。瓶口、足沿涂金彩,瓶颈近口沿处、圈足外墙以黄地轧道粉彩花卉纹装饰,颈部饰蓝地轧道粉彩勾莲纹,腹部饰青釉镂空描金夔凤纹。瓶内附一小瓶。足内施松石绿釉,外底心方形留白处署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 此瓶先在...
收藏宋瓷的人,言必称汝窑!马未都认识这么一位朋友,他看了不少书后,下定决心要收藏汝窑,他二十多年前对马未都说:“我非汝窑不藏,其他东西都不要。”但直到今天,他没藏着一件,马未都感叹,他的决心很大,却不知道汝窑之稀有。 目前全世界有记录可以查的汝窑出品大约有67件,除了其中有21件藏在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之外,其余均散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大维德基金会等。 ...
“单色釉更接近宋代淳朴美学。”冯玮瑜谈感悟:收藏天青釉瓷器追求的是文人情怀 “如果现在有人跟我说,他有一件汝窑的天青釉瓷器,我想这是一件很难得到公认的器物。”广州艺术品行业商会副会长冯玮瑜如是表示,她有时候说话比较婉转,但在某些节骨眼点上,却又很笃定,这一点也许跟她浸淫拍场多年的经历有关。她说:“收藏天青釉瓷器是一种品位与文化的象征,追求的是文人情怀。”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
釉下彩是瓷器釉彩装饰的一种,又称"窑彩".是陶瓷器的一种主要装饰手段,是用色料在已成型晾干的素坯上绘制各种纹饰,然后罩以白色透明釉或者其他浅色面釉,入窑高温(1200——1400℃)一次烧成。釉下彩的突出优点在于不受磨损、永不褪色、无铅无毒、光滑平整、操作简单。我们通常看到的青花瓷、釉里红瓷、青花釉里红、釉下三彩瓷、釉下五彩瓷等等就是釉下彩瓷的细分类。 釉下彩的发展历史 釉下彩瓷的...
釉里红又名釉下红,起源于宋代均窑的紫红斑釉。明代达到成熟阶段,清代以后,更有所发展。它可单独装饰,也可把青、红色料结合使用。釉里红呈色稳定敦厚,在我国传统习惯上,常以这种色彩象征吉祥康乐和繁荣昌盛,是别有特色的传统艺术。釉里红瓷和青花瓷一样,是景德镇元代陶工的杰出创造。它们不但降生的时代相同,而且在工艺制作、装饰题材与画风等方面都极为相似,可谓一对惹人喜爱的孪生姐妹。然而,由于釉里红有严格的煅烧条...
中国古代的釉下彩绘瓷器是何时出现的? 关于这一问题,国内外陶瓷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认为是公元九世纪的唐代中晚期,以长沙窑为代表。然而,上世纪80年代,南京南郊出土的一件陪葬品,颠覆了这一论断,并将釉下彩绘瓷器出现的时间提前了近1000年。 这件在陶瓷研究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珍贵文物,就是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的青釉褐彩羽人纹盘口壶(如图)。 1983年,南京市博物馆的考古人员在南...
弘治时期最著名的品种是黄釉,换句话说,弘治的黄釉瓷器是明代最著名的品种之一。其黄色娇嫩如鸡油一般,人称"鸡油黄".器型主要有盘、碗、尊等。 这一时期的黄釉瓷与成化时期的黄釉相比,颜色深,釉面光亮,似一泓清水,较之成化时期那类泛白的淡黄釉显得深且厚。与正德、嘉靖时期的黄釉相比颜色要浅淡,可以说弘治时期的黄釉深浅适中,恰到好处,因此在陶瓷历史上常把它作为明代黄釉的典型。 明弘治·黄釉盘 ...
资料图 图源网络 传统黄釉瓷的烧制始于汉代,到后代颜色上出现了一些变化,多为黄褐或深黄,而不是真正的黄色。清代黄釉瓷在烧制工艺上较明代有所发展、创新,瓷器种类也随之增多,清代是黄釉瓷发展的顶峰时期。下面瓷库中国小编就带您探寻下黄釉瓷的发展与演变历史。 瓷器上纯正的黄釉始于明永乐年间,呈色淡、釉面薄。以后各朝均有烧制,为宫廷专用瓷。明代黄釉瓷可以分为明早期、明中期、明晚期三个时期。其...
深圳御宝轩展出王步青花花鸟纹瓶 王步(1898-1968),字仁元,号竹溪,晚年作品常署名陶青老人。王步出生于陶瓷世家,其父秀青是清同治、光绪年间的优秀青花画手。王步自幼受家庭艺术氛围的熏陶,从小热衷绘画,9岁开始拜师学瓷,自1907年始从事陶瓷美术创作达60年之久,深得古瓷画艺之精髓,以擅长青花著称。王步作画数年来,创作釉上、釉下、堆雕、刻花等作品不计其数,尤其精于青花瓷的绘制,借鉴水墨...
中国瓷器著名传统颜色釉,亦称“青瓷釉”。古代南方青釉,是瓷器最早的颜色釉。所谓“青釉”,颜色并不是纯粹的青,有:月白、天青、粉青、梅子青、豆青、豆绿、翠青等,但多少总能泛出一点青绿色。同时,古人往往将青、绿、蓝三种颜色,一统称为“青色”,例如许之衡《饮流斋说瓷》称:“古瓷尚青,凡绿也、蓝也,皆以青括之。”刘子芬《竹园陶说》中也说:“青色一种,常与蓝色相混。雨过天晴,钧窑、元窑之青,皆近蓝色。”“惟...
历史:"鸡首壶"的名称得自于壶嘴流部的鸡首形装饰。鸡首壶最早出现于西晋时期(公元265——316年),由浙江地区的越窑首先创制。到东晋时,鸡首部分的作用逐渐由装饰性变为实用性,鸡首与壶腹相通,成为可以出水的流部。至唐代(公元618——907年)初年,鸡首壶被新出现的执壶所替代,逐渐消亡。"鸡"与"吉"谐音,鸡首壶延续使用了数百年,反映出在那段战乱频繁的年代里,人们对吉祥安宁生活的祈望。 中...
【故宫珍品瓷器】 宋·哥窑青釉梅花式洗 别具一格的“缺陷美” 哥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宋代哥窑瓷器的造型庄重、古朴典雅,釉色淡雅自然,尤以独特神奇的纹片为装饰而著称。此次来自故宫的哥窑青釉梅花式洗,就让我们领略了这一特色。 只见它呈梅花式,洗心微向内凹,底部有五个小支钉痕。通体施灰青色釉,釉色莹润,釉面布满黑、黄两色大小纹片,俗称“金丝铁线”。 【专家解读】...
黄釉,是以氧化铁、氧化镁、氧化锡为着色剂,在氧化气氛中烧成的釉色,也称铁黄,最早出现在汉代釉陶上。商周原始青瓷、汉代越窑青瓷器上多见一些釉色偏黄的制品,严格地说,这不属于黄釉,仍属于青釉,或称为青釉中的青黄色釉。而在陕西等出土的釉陶器上,主要为绿釉陶器、褐釉陶器,偶见黄釉陶器。 汉代黄釉多有杂质,还不是一种纯正的黄釉,应该说可能仅仅是窑工们烧窑时因火候与配方的原因,偶尔出现的,属于一种偶然...
宋代影青釉在北宋前期釉面多光素无纹,正烧和覆烧都有,至北宋中期以后,出现刻花、篦点、篦划和印花装饰,也有少数贴塑。至南宋则盛行印花,盘碗多覆烧,纹饰题材、布局方法明显受定窑影响。下面小编为您介绍影青釉瓷器的鉴别技巧。 胎质鉴定:影青釉即青白瓷的真伪鉴定,首先得鉴其瓷质,因为湖田窑的器物瓷质极好、质量极高,有的几乎达到了胎薄如纸、白似雪的境界;用手指放在器物之外迎光而视通透见指,宛如极富...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