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记者从江西景德镇市获悉,由北京大学、故宫博物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联合进行的景德镇明清御窑遗址考古发掘已结束田野考古,开始进入室内整理阶段,首次发现了完整反映明代官窑釉上彩制作过程的作坊、釉料、原料、半成品等遗迹和遗物,填补了我国陶瓷工艺考古的空白。 此次考古活动于2014年10月启动。考古发掘区域位于御窑厂国家遗址公园内,发掘面积近400平方米,出土了元、明、清时期的作...
仿汝釉圆洗,清乾隆,高5cm,口径16.7cm,足径8.7cm。 洗圆形,敞口,直壁,口沿下及近足处各有一周凸棱,圈足。通体施天青色仿宋代汝窑釉。底有9个支钉痕,中心书青花“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 汝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以烧制青瓷而著称,其釉色清纯宁静,青中闪蓝,有“雨过天青”的美誉。景德镇仿宋汝窑器始自明宣德时期,但传世品极少。清雍正皇帝、乾隆皇帝酷爱汝窑器,曾授意督陶官唐英大量仿...
黄釉划花双龙纹碗 黄釉划花双龙纹碗高7.5cm口径16.1cm足径7.1cm宣统一朝时间很短,其官窑瓷器传世品不多,非常珍贵。该碗造型为圆唇口、深腹口以下缓收,微垂腹,圈足,外壁划刻双龙纹,黄釉釉色纯正,釉面匀净,是宣统时期官窑瓷器中的精品。现藏上海博物馆。
景德镇窑釉里红三鱼碗 景德镇窑釉里红三鱼碗。高9.2cm口径22.4cm足径9.1cm该碗胎釉细腻,釉里红呈色鲜艳,碗外壁绘三尾釉里红鳜鱼。底足内青花双圈“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书款,是雍正官窑器中的精品。现藏上海博物馆。
窑变釉圆壶 窑变釉圆壶。在唐代曾流行过窑变釉花瓷。其呈色机理是由于釉水中含有多种呈色金属氧化物,在瓷器烧造过程中因釉水熔融下流而形成各种自然流淌的美丽色斑。此壶的釉色以黑色为主,釉面上形成了泉涌般的白色和蓝色斑纹,使器物既庄严又活泼。同类器物极难见到,一般都可定为珍贵文物。原件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青釉刻花忍冬纹单柄壶 高21.3厘米,口径11厘米,足径12.4厘米。此壶纹饰共有3组,肩部及腹下刻仰覆莲瓣各一周,两层莲瓣间,刻忍冬纹,每层纹饰之间隔以弦纹。纹饰层次清晰,线条简洁、明快、流畅。到隋代继续采用忍冬纹,唐代以后,忍冬纹逐渐被缠枝卷蔓的枝叶纹所代替。
北宋时期,1969年河北定县净众院塔基地宫出土,现藏定州市博物馆。高60.5厘米,口径2厘米,足径10.1厘米。净瓶又叫军持,起源于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后随佛教传入中国,是佛教僧侣随身携带的用于贮水净手用的器皿。此器采用堆贴、刻花和划花的技法,饰有龙首、莲瓣纹和卷草纹等。净瓶小口长颈,中部附一轮状圆盘,颈上部三道凸弦纹之间,刻有莲瓣纹。圆盘上刻莲纹。长颈下部是竹节纹。圆肩处刻三层覆莲纹。鼓腹处刻菊纹...
北朝青釉莲花尊 莲花尊南北朝均有实物出土,北朝也出土了一件青釉莲花尊,高67厘米,口径19厘米,足径20厘米。腹部为器物装饰的主要部分,腹部装饰上覆下仰的莲瓣,上部覆莲分为三层,层层叠压,依次延伸,其中第三层莲花瓣尖向外翘起,第2层与第3层莲瓣之间贴印菩提叶一周。下部仰莲分为两层,莲瓣丰满肥硕。足部也堆塑覆莲瓣两层。此尊为1948年河北景县封氏墓出土的四件莲花尊之一。其形制稍小于青瓷莲花尊,器物...
元代的釉陶烧造,以实用性的建筑琉璃和作为供器的香炉较为常见。另外元大都也设立有琉璃窑场。《北京琉璃文化》一书介绍,元初定都北京后,始建元大都,中统四年(1263年)将山西榆次县小赵村的赵氏琉璃窑迁至北京宣武门外海王村,即现在和平门外琉璃厂,称“官窑”,以生产琉璃瓦为主,供营造宫殿用。前至元十三年(1276年)又建“大都四窑场”,其一就是“琉璃窑”,隶属于管理营造的“少府监”。 这里以一件北京故宫...
日本奈良三彩 从日本考古资料来看,中国向日本输出的铅釉陶,应该是单彩输出在先,三彩输出在后。日本奈良平原龙田川斑鸠町御坊山3号古坟中出土的一件绿釉水滴足辟雍圆砚,为研究中国单彩釉陶向日本输出的上限年代提供了重要实证。日本出土的这件绿釉水滴足辟雍砚生产的上限不会早于隋代,下限不会晚于初唐。 日本出土中国唐三彩的地点多集中在福冈、奈良和京都,且多出土于古坟、宫殿建筑遗址和寺院遗址之中,尤以寺院遗址...
到南北朝时期,在十六国晚期有极少量产品。随着政权逐渐统一,釉陶烧造有所回升,北魏时期釉陶烧造数量较大,山西大同司马金龙墓出土的大量红陶瓷胎质釉陶动物和人物俑可为代表,并配合以彩绘工艺。近年西安长安区韦曲和咸阳发掘的北魏时期纪年墓中也出土有黄褐色釉陶的俑类。 北朝时期还将釉陶工艺引入建筑,开始烧造釉陶建筑饰件。另外色泽褐黄、青绿的釉陶器皿和俑类,在河北与河南交界的安阳、磁县一带都有出土。 北齐时...
中国古代釉陶是我们既很熟悉又存在大量未知面的一个古陶瓷品种。釉陶起源早、普及广,其巅峰作品即为唐三彩。至今釉陶还以建筑琉璃等形式传承并沁入我们的生活。由于陶瓷界对釉陶的研究和收藏集中在唐三彩和明清时期的珐华、琉璃上,而对汉代到北朝时期的釉陶、宋金时期的三彩与釉陶研究重视不够,少有专著和图录集中介绍釉陶在中国的发展和工艺、艺术特色。 釉陶诞生于西汉,盛于隋唐,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笔者仅择要略述其...
资料图 铜绿釉是中国传统陶瓷制作中必不可少的釉色之一,其主要成分是黑铅末加古铜末以及石末等。由于含氧化铜的石灰釉在还原气氛中呈红色,在氧化气氛中则呈绿色,所以这些以铜为着色剂的绿釉被称为“铜绿釉”,也有人因为里面含铅较多而称其为“铅绿釉”。根据烧制温度高低,铜绿釉可以划分为高温铜绿釉与低温铜绿釉,在明清官窑中,铜绿釉大多作为低温釉使用。 在中国陶瓷史上,铜绿釉应用相当早,汉代已经出现以铜作着色...
直径34厘米 口微敛,弧形浅壁,盘心微凸,圈足宽大。器壁装饰颇为别致。其制作工艺是在成型的胎体上用青花绘出莲池鱼藻纹,然在盘壁上施透明釉高温烧成,再在盘外施孔雀绿釉中温二次烧成。画面上莲花盛开,荷叶亭亭,荇藻交错,形态各异的鱼儿在其间游弋。孔雀绿是明代始创的新品种,传世珍贵。
明成化·孔雀绿釉青花莲鱼纹盘 口径23.5厘米 敞口,圈足。盘里及圈足内均施白釉,外绘青花莲鱼图案。莲鱼四组,每组皆以荷花、莲蓬及水草组成,四鱼游弋其间,神态生动活泼。外釉色翠绿,与孔雀羽毛相似,成化青花青靛淡雅,青花外罩以孔雀绿釉烧制的器物则为少见。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