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考古现场 近日在江西新建,考古人员发掘一座距今2000多年、迄今保存最完好的西汉古墓。墓中出土一万余件珍贵文物,包括10余吨西汉铜钱(200万枚,相当于现在50公斤黄金)、编钟、竹简、伎乐俑……文物展现了西汉高等级贵族生活,具有重大考古价值。 考古学家认为,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好、结构最完整、功能布局最清晰、拥有最完备祭祀体系的西汉列侯墓园。 根据墓葬、墓园和出土文物的特点,...
我国古代的青铜器种类较多,其中储物类器具占很大部分。尤其是簠、盨、敦、罐、盆、壶、豆等容器,曾是夏、商、周、秦、汉时期上层社会的谷物存放载体,是其日常生活用品,在历史上产生过相当广泛的影响和作用。这些器物,出土甚众,国内的许多博物馆包括一些相关的个人皆有收藏。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农耕文化遗产,负载着丰富的农业文明信息,是我们必须予以保护的历史文物。 【关键词】谷物;盛放;青铜器 《农业考古》20...
以往古董商将青铜器一般分为:兵器、礼器、乐器和杂器四大类。但我们常见的是鼎和爵杯。所谓爵杯是古代饮酒器皿,也是祭祀用的礼器,而鼎则是夏商周三代传国之宝器,也是礼器。鼎可用作煮、盛食物为炊器,也可作为烹人之刑器,还可用炼丹、煮茶、熬药之用。 鼎有大小不同,形状有二类,圆形三足双耳鼎,长方形四足二耳鼎,以往古玩家称圆形鼎为“西瓜鼎”,称长方鼎为“马槽鼎”,叫得很形象。古代人鼎的用途很多,铸造多,...
在考古发掘中发现水稻等作物遗迹 安宁河畔的西昌市佑君镇站沟村发掘现场 3日,记者从四川凉山州委外宣办获悉,10月下旬,文物部门对安宁河畔的西昌市佑君镇站沟村一处遗址进行发掘,发现了安宁河畔最大的远古宅基地,其主人种植水稻、黍、粟,遗址上面还迭加南诏大理时期火葬墓,其主人除了种植水稻、黍、粟外,还比先人“多了大豆和小麦”。 发掘地位于安宁河西岸台地上一个称作“沙坪站”的村庄外,在一片水稻收...
10月下旬,文物部门对四川安宁河畔的西昌市佑君镇站沟村一处遗址进行发掘,发现了安宁河畔最大的远古宅基地,遗址上面还迭加南诏大理时期火葬墓,其主人除了种植水稻、黍、粟外,还比先人“多了大豆和小麦”。 10月29日,记者在发掘现场看到,一个500平方米的发掘现场呈现密密匝匝的探方,像安宁河谷坝子里镶嵌的一排排方格,几十位民工在文物工作者的指挥下除土,文物工作者在忙着测绘、发掘,现场不时有陶片等文物出...
近日,宁夏青铜峡市文物部门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长城保护工作会议精神,对全市境内长城遗址树立文物保护界桩250个,亮明了境内68千米长城墙体、34座烽火台、3座关堡的文物保护范围界线,夯实了全市长城遗址文物保护工作。 青铜峡市境内的明长城(青铜峡段)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城墙体位于贺兰山东麓,北起汝龙沟,南迄芦沟湖,全长68千米。始建于明朝成化年间,后经历年增建、修茸,形成以墙体、敌台、烽...
据《劳动报》报道,对于文物修复这门手艺,你的印象是否多从盗墓小说中得来?那些化腐朽为神奇的故事,是否令你心生向往?本期画刊,记者来到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中心,探访了一个略显“神秘”的职业—文物修复师。 拥有超强耐心、具备扎实的美学功底、熟悉历史、有足够的化学知识,这就是一名文物修复师所需的基本能力。如果这些要求还不算太高,书画修复组的副研究馆员沈骅会告诉你:在这里,一名美术专业本科毕业的新手要...
广东佛山祖庙博物馆是一座集明清古建筑艺术和佛山传统文化的民俗类博物馆。近日记者发现,不少游客往神龟池中及铜像身上、手臂上掷币,多尊用玻璃罩起来的铜像四周被游客抛撒下去的钱币堆积成山。 祖庙博物馆,一尊铜像四周钱币堆积成山。 祖庙博物馆,游客往神龟池抛掷纸币 。 祖庙博物馆,一尊铜像四周钱币堆积成山。 祖庙博物馆,一尊铜像四周钱币堆积成山。 祖庙博物馆,一尊铜像四周钱...
在商周时代的神话和美术中,动物或动物纹样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祭祀中被视作神奇力量,扮演沟通天地的助手。张光直先生在《商周青铜器上的动物纹样》一文中指出,“神话中的动物发挥在人的世界与祖先及神的世界之沟通上”。而这一切,在商周青铜器上更是有着淋漓尽致的表现。 动物凶猛之:动物造型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有很大一部分取动物为其造型,或只取头部,或根据动物形态制作器物,而无论是哪一种...
10月24日,反映大冶铜绿山近2年来的考古成果的专题记录片《2015考古进行时之铜都探秘》在CCTV——10【探索·发现】栏目首播,凤凰视频、央视网视频同步播出。截至10月28日,该记录片在凤凰视频、央视网播放总量达到数十万次。 该片报道了铜绿山考古队自2012年第二轮考古发掘以来的丰硕成果,此次持续3年多的考古,不仅发现了东周时期的洗选矿场、冶炼堆积,还首次发现了35枚2700多年前的脚印遗存...
10月25日,“基础先行——广西馆藏铜鼓调查成果展”在广西民族博物馆开展。展览通过150余幅照片,再现“2014年广西馆藏铜鼓调查项目”的成果。 铜鼓是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特有的一种青铜礼乐器。广西是我国铜鼓数量最多、类型最全、铸造和使用铜鼓历史较长的省份。2014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牵头、广西民族博物馆组织实施“2014年广西馆藏铜鼓调查项目”工作。调查组...
广东省佛山市,祖庙博物馆是一座集明清古建筑艺术和佛山传统文化的民俗类博物馆,馆藏文物以道教及佛山地方民俗文物为主。佛山市祖庙博物馆是广东十个文明旅游景区示范点之一,每年吸引一百多万的海内外游客前来参观。然而,在佛山市祖庙博物馆里,不少游客往铜像身上、手臂上掷币,面值从一角到十元不等的人民币,有些还被卷成小圆筒,多尊用玻璃罩起来的铜像四周被游客抛撒下去的钱币仍然堆积成山,其中以面值一元的居多。 ...
青铜的出现是文明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据考古发现,早在河南龙山文化时期,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就已率先进入青铜时代,从而孕育了夏商周三代建立在青铜文明基础之上的洛阳古代音乐文化,并肇始了中国传统音乐最早的辉煌。迄今为止,在洛阳地区发现的青铜乐器有铜铃、钲、铙、鎛、编甬钟和编钮钟等,几乎包括了青铜乐器所有的种类,构成了一个基本完整的青铜乐器的系统,使我们得以从一个重要的侧面,客观地观察在长达约2000...
第一节中国青铜文化的出现 青铜器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青铜器以其雄浑古朴的造型、绚丽精美的纹饰,弥漫着远古的气息,给人以深沉凝重的历史感。而青铜文化主要是指通过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揭示的青铜时代人们创造的物质文化。这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方面是青铜时代的遗物,主要是指青铜器,此外还有陶、瓷器、木漆器以及玉器、石器等等;另一个方面是当时人们活动留下的遗迹,包括房屋、村落、城址及墓葬等等。...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