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5月18日,由敦煌研究院和龟兹研究院合作举办的“丝路梵音:龟兹敦煌石窟壁画展”在敦煌莫高窟开幕。该展览由序篇、敦煌遗韵、龟兹古风、千年丹青四部分组成,共展出敦煌壁画临摹作品38幅,龟兹壁画临摹作品33幅。展览计划于今年10月10日结束。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出席展览开幕仪式并致辞。她指出,龟兹石窟和敦煌石窟是丝绸之路众多石窟中一对光彩闪耀的明珠,一西一东,交互辉映。随着佛教东传的步伐,龟兹石窟艺术对...
1月18日,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中崖体加固及栈道工程、风沙防护工程、安防工程等三个子项目顺利通过省文物局组织的竣工验收。为了实现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 “永久保存、永续利用”的目标,解决“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的难题,在中央和省上的大力支持下,敦煌研究院实施了集保护、研究、展示与利用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该工程也是建国以来我省实施的规模最大、内涵最丰富、科技...
走进甘肃敦煌莫高窟,在为精妙绝伦的壁画和塑像惊叹之余,记者还注意到在每个洞窟里,都安放着小型收音机大小的白色盒子,上面还有一根短短的天线。 在讲解员的介绍下,记者的疑惑得到了解答。 原来,这是用来进行洞窟环境监测的传感器。它所监测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含量等数据,可以直接传到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和其他管理者的办公室。如果数据超过了正常值,红灯就会变亮,这就说明进入洞窟参观的人数过多,需要加...
中新社甘肃酒泉12月25日电(记者冯志军)距离甘肃玉门市区约70公里处的黑石山崖上,有一座被称为莫高窟姊妹窟的昌马石窟,坐落在离地面约25米的山壁最中央。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为了对仅存的4座洞窟进行保护,当地实施了“封闭保护”,对外“谢绝参观”,这里也被封藏“深闺”,鲜有人问津。 昌马石窟原有石窟共计24座,分为上窖石窟和下窖石窟。1932年昌马盆地发生7.7级强烈地震,昌马上窖石窟的12座洞...
说起考古,浙大文化遗产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曹锦炎说,以前我们人在挖掘现场,挖一层,大家埋头记一通,回去再原模原样画下来。但是这种延续了好几代人的考古方法,却因为“记录盲点”,等到大家想再次探究一个冷门细节的时候,现场却不复存在了。 昨天,第十一届全国科技考古学术讨论会在浙江大学召开。考古学者带着近百个考古、文物研究、生物考古等方面课题、技术,前来共同探讨:人类时间史上的两头&...
记者从敦煌研究院获悉,总投资2.6亿元人民币的敦煌莫高窟游客服务中心主体工程已于近日完工并顺利通过验收。这项工程将利用现代数字化展示技术,改变传统的石窟参观游览方式,为古老的洞窟减压,达到保护与利用的双赢。 敦煌研究院副院长罗华庆告诉中新社记者,这一游客服务中心在2013年投入使用后,通过数字电影等方式展示的敦煌历史、文化和艺术,会给游客认识和了解敦煌文化遗产带来全新的视听享受。届时,̶...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