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唐代是改制汉代之前礼仪最大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的用玉制度也格外的重视,这个时候的玉器在祭祀完毕后开始了焚烧,尤其是玉璧都附于柴火中焚烧。贞观时期,专门制定了五岳、四镇、四海、四渎祭祀。五岳和四海都知道就是我们现在五岳和东南西北海,四镇是东真沂山、南镇会稽山、西镇吴山、北镇医无吕山,东渎大淮、南渎长江、西渎黄河、北渎大济。 唐代制定了5大礼,并完全的细节化,把祭拜分出了格外一个档次:其中吉...
和中国古代其他朝代一样,唐代也有夜晚在宫中值班且寄宿在衙门的制度,历史上将其称为宿直,或寓直,夜直,又简称直。在《唐会要》的“当直”条中,有8条关于唐代宿直制度运行的记载,而在《全唐诗》及其他相关文献中,也能读到一些零星的关于宿直的记述。通过检索相关的文字,我们能从几个方面梳理一下唐代的宿直制度。 虽然宿直制度非常严格,但违犯当直条例的现象还是时有发生 关于必须参与直的官员,史...
瓯窑上刻有“余王监”字样 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初评活动日前启动,永嘉唐代瓯窑遗址入围。 此次,40个项目入围初评。其中,我省有4个项目(永嘉唐代瓯窑遗址、宁波大榭史前制盐遗址、绍兴兰若寺墓地、开化龙坦明代青花瓷窑址)。 永嘉唐代瓯窑遗址是浙江乃至全国的重要窑场之一,也是最早出现在文献中的窑场。 该窑址位于永嘉县三江街道龙下村,这里是楠溪江入瓯江口,也是瓯窑的重...
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唐高祖李渊重孙李道坚墓中发现内容丰富、题材独特的壁画,其中的山水屏风壁画为目前发现的唐代纪年墓中最早的山水屏风壁画。 据介绍,李道坚墓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西南,属于献陵陪葬墓,曾多次被盗。1994年富平县文物部门曾对该墓进行了初步调查,将该墓命名为富平朱家道村壁画唐墓,并发表了相关资料,之后被研究唐墓壁画的学者多次引用。由于该墓被盗严重,陕西省考古...
唐代和平昌盛、国泰民安,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最为特殊、最少约束的一个时期,是思想文化开放型的杜会,善于和敢于向外来的优秀文化学习与借鉴,并将它吸纳融合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玉器一改以往的古风古貌,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以全新的面貌出现,颇具浪漫主义色彩,显示山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时代风格,为中华玉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促进了玉器的创新和发展。 首创的玉带銙服饰玉器 中国古代衣着特点...
摘要:水神崇拜是中国民间信仰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一种植根于传统农业社会中的自然崇拜。唐代是中国古代农耕自然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风调雨顺是人们最大的愿望,所以唐朝时期水神崇拜无论在官方还是民间都很盛行,主要表现在信仰对象十分广泛,信仰形式多种多样。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从唐代开始,龙王崇拜逐渐兴起和普遍化,这对于中国民间信仰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关键词:水神崇拜/民间信仰/国家正祀/龙王 ...
唐代有一个叫卢奂的官二代,与其父卢怀慎都是著名的清官,父子二人为古今“官二代”树立的正面形象,着实令人肃然起敬。卢怀慎出身于范阳世家大族,以进士及第入仕,历任监察御史、吏部员外郎、侍御史、兵部侍郎、黄门侍郎等官职,开元初被任命为宰相,他与姚崇齐心协力,共同辅佐玄宗励精图治。卢怀慎十分清廉,宋璟曾经登门拜访卢怀慎,亲眼看到他家非常简陋,“敝箦(床席)单藉,门不施箔(门帘);会风雨至,举席自障”。卢怀...
墓砖上有疑似“右三”字样 昨天,永嘉县瓯北珠岙村千年古墓清理工作基本结束。据介绍,在古墓中发现了出自唐代的瓷器碎片,墓室还存有壁龛。 该墓深约3.3米,最高处约1.4米,宽约1.5米。在墓室前端发现多个陶瓷碎片,经工作人员初步勘查,这是唐代的陶瓷碎片。此外,整个墓室一共有12个壁龛,在墓室左右两边的墓砖上,有数块墓砖上还印有疑似“右三”字样。 古墓墓主究竟是谁?壁龛做什么用的?“...
昨天,永嘉县瓯北珠岙村千年古墓清理工作基本结束。据介绍,在古墓中发现了出自唐代的瓷器碎片,墓室还存有壁龛。 该墓深约3.3米,最高处约1.4米,宽约1.5米。在墓室前端发现多个陶瓷碎片,经工作人员初步勘查,这是唐代的陶瓷碎片。此外,整个墓室一共有12个壁龛,在墓室左右两边的墓砖上,有数块墓砖上还印有疑似“右三”字样。 古墓墓主究竟是谁?壁龛做什么用的?“右三”代表了什么意思?永嘉县文物...
冠服制度是封建社会权力等级的象征,作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精神支柱的儒学,则把恪守祖先成法作为忠孝之本,强调衣冠制度必须遵循古法,特别是作为大礼服的祭服和朝服,不能背弃先王遗制,故称法服;它具有很大的保守性和封闭性。宫廷日常服装称为常服,常服具有时代的特征。唐高祖李渊(公元618年至636年)于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颁布新律令,即著名的“武德令”,其中包括服装的律令,计有天子之服十四、皇后之服三、皇...
国庆长假期间,瓷友吕国玉随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一行赴浙江考察古窑址,在参观上虞博物馆展品时,发现一只唐代有铭文的酱釉陶瓷罐,便拍照留作资料。我对这唐陶瓷罐上的铭文颇感兴趣,经辨认记录如下,以飨读者。如图所示唐代陶瓷罐,高约30多厘米,翻口直颈,丰肩鼓腹,外施酱釉,腹部刻楷书铭文:“元和三年十月十四日润州句容县甘唐乡延德里赵金妻任氏粮罂”。罂,为小口大肚的容器,粮罂就是盛粮食的罐。说实话,这唐代陶瓷罐...
白乐天《轻肥》有云:“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正如诗中所言,唐代大夫官印的印纽系着红色丝带,将军腰间的玉佩则拴着紫色的绳子,以此表明身份品级。其实这些所谓“大夫”“将军”,皆散官之名,亦称阶官,有官名而无职事,类似于“享受某某级待遇”。 唐代文武散官各九品29阶,文散官的前三品为:开府仪同三司从一品,特进正二品,光禄大夫从二品,金紫光禄大夫正三品,银青光禄大夫从三品。最末的九品散官则为...
公元618年,隋臣李渊废隋恭帝,自立为皇帝,国号为唐,建都长安。唐前期粮食生产得益于大量开垦荒地,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据《元次山集》记载:“开元、天宝之中,耕者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亦满”。到唐玄宗时期已是“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太仓委积,陈腐不可较量”。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曾在他的《忆昔》中生动地描述:“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但到了唐后期,阶级和民族矛...
唐初,唐高祖李渊对占领大同的军阀刘武周“北面称臣”,至唐太宗李世民,派李靖、李勣率10万大军击败20万突厥军队,贞观元年设云州(今大同)。永淳元年(682年),薛仁贵再攻云州。开元18年(730年)仍置云州,后又建“国寺”开元寺。根据这一史实推断,山西大同市的浑源窑应在这一时期创烧,并随着唐王朝生产力的发展而迅速走向成熟。 上世纪90年代末,山西考古工作者在大同市浑源县城以南约8公里处,发现...
此碗高5.1厘米、口径15.4厘米、底径6.6厘米。 此碗为典型而开门的唐代长沙窑产品(图1),釉色大部青黄,有部分不规则黑褐色釉斑。釉表密布细密开片,并有少量自然脱釉。胎质青灰色,底足为饼足,微内凹(图2)。内底和外底各有5个用熟泥块垫烧的支钉痕。碗为折腰碗,大方而实用,为当时的大路货产品。 但此碗的奇妙之处在于,碗内有3个直径约1厘米左右的青花蓝点。这3个青花蓝点,不是工人有意为之...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