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11月14日至16日,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司考古处率领来自河南省文物局、山东大学、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相关专家,在江苏省文物局和南京博物院有关领导的陪同下,对江苏三处正在发掘的重要考古工地进行了检查。从2003年开始,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文物保护工作在江苏已开展了九年,目前完成了一期控制性项目的8处地下文物考古发掘和2处地面文物保护工作。现在进行的是二期控制性项目的15处地下文物考古发掘工作,主要...
昨日下午,中宣部教宣局副巡视员刘树新带领联合调研组,调研南水北调中线博物馆选址建设情况。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权红军、省水利厅厅长王树山、省南水北调办公室副主任刘正才,市领导舒庆、张学军陪同调研。 南水北调中线博物馆选址在黄河南岸穿黄工程附近的荥阳市西北部,规划建筑面积36800平方米,分为历史文化区和工程展示体验区。 当天下午,刘树新一行先后来到南水北调中线博物馆选址点、南水北调孤柏嘴穿黄旅游区和...
8月23日至24日,江苏省文物局与省南水北调办公室组成联合检查组,赴泗洪、泗阳、盱眙等地,冒雨对正在进行的南水北调二期控制性项目考古发掘工地进行了中期检查,并对下一步考古发掘工作进行部署。检查组由江苏省文物局刘谨胜副局长带队,文物局博物馆处、南京博物院等相关成员共同参与了检查。经国家发改委批复,江苏省南水北调二期文物保护控制性文物保护项目共15项,除扬州段先期完成的项目外,还有8个地下文物点须在2...
“珍惜中华博物瑰宝,展现民族智慧文明”——昨日78岁的岳宜贤老先生为感谢本报与省博联办的精彩讲座,将一副对联赠送给省博物馆“美瓷欣赏”主讲人于晓梅。 另悉,为迎接第六届文化遗产日,“穿越千年——大家解读南水北调文物保护成果展”系列讲座将继续举办。其中,5月22日与5月29日分别推出《磁县壁画墓中的北朝世俗服饰》与《探寻商先民...
5月15日,《穿越千年——大家解读南水北调文物保护成果展》在河北省博物馆开幕。省文物局局长张立方、燕赵晚报总编刘云道、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办王周处长,省文物局副局长兼博物馆馆长谷同伟、省文物研究所所长韩立森、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研究员王会民出席开幕仪式。60多名省会热心观众和近20家媒体参加了开幕活动。刘云道和张立方先后致辞。省文物局副局长谢飞主持开幕仪式。《南水北调文物保护成果展》自今年3...
记者27日获悉,我省在南水北调邯郸段文物考古时发现了一批先商时期古墓群,出土了大量以陶器为主的先商文物,为夏商周断代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实物考据。 据了解,南水北调邯郸段共发现遗址、墓群11处,文物丰富地段一处。其中在薛庄遗址、墓葬等多处发现先商墓葬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和骨器等。在邯郸薛庄遗址及墓群考古中,共发掘先商灰坑209个、墓葬36座,灶1个、车辙一段。在滏阳营、湾漳营、槐树屯遗址及墓群...
“河北的宝贝实在太多了,看都看不过来,要是有人给讲讲就更好了”,“石家庄的赞皇西高墓群入围2010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墓主人李氏家族来头不小,很想知道这段历史”……“河北省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成果展”正在河北省博物馆展出,500件文物、200多幅图片令人目不暇接的同时,也引发了参观者的诸多问号。记者昨天获悉,“穿越千年——大家解读南水北调文物保护成果展”系列讲座即将于5月15日在省博启动,暂定...
(记者 曹国厂)始于2005年8月的南水北调中线河北段考古工作,在历时5年多的时间里,完成了97处不可移动文物遗存的考古发掘工作,发掘大中小型古墓葬2633座,出土文物20390多件(套),有3项入选年度全国考古重要发现,1项入选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记者从河北省文物部门了解到,南水北调中线河北段工程所经之处为太行山东麓的山前平原,是古文化遗存埋藏最丰富的地区。 为有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河...
始于2005年8月的南水北调中线河北段考古工作,在历时5年多的时间里,完成了97处不可移动文物遗存的考古发掘工作,发掘大中小型古墓葬2633座,出土文物20390多件(套),有3项入选年度全国考古重要发现,一项入选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记者从河北省文物部门了解到,南水北调中线河北段工程所经之处为太行山东麓的山前平原,是古文化遗存埋藏最丰富的地区。5年多的时间里,发现了新石器时代至清代各时期的...
始于2005年8月的南水北调中线河北段考古工作,在历时5年多的时间里,完成了97处不可移动文物遗存的考古发掘工作,发掘大中小型古墓葬2633座,出土文物20390多件(套),有3项入选年度全国考古重要发现,1项入选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记者从河北省文物部门了解到,南水北调中线河北段工程所经之处为太行山东麓的山前平原,是古文化遗存埋藏最丰富的地区。 为有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河北省组织开展了新...
始于2005年8月的南水北调中线河北段考古工作,在历时5年多的时间里,完成了97处不可移动文物遗存的考古发掘工作,发掘大中小型古墓葬2633座,出土文物20390多件(套),有3项入选年度全国考古重要发现,1项入选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记者从河北省文物部门了解到,南水北调中线河北段工程所经之处为太行山东麓的山前平原,是古文化遗存埋藏最丰富的地区。 为有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河北省组织开展...
正在河北省博物馆展出的《河北省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成果展》受到各界观众的广泛关注和喜爱,自3月8日开展以来,观众参观热情高涨,高峰时日接待观众3000人次,其中既有结伴而来的青年学生,也有扶老携幼的全家“总动员”, 3月14日,展览还迎来了参加全省文物局长工作会议的与会代表们,大家对展览的展出内容、形式设计和讲解服务给予了高度评价。多家媒体给予持续的关注和宣传报道。该展览形式设计别具匠心,参观环境...
3月30日,记者从淅川县文物局获悉,一处涉及秦、西汉、东汉、明清时期的大型墓群——全寨子墓群,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头淹没区淅川县盛湾镇被发现。该墓群Ⅰ、Ⅱ探区日前已发掘完毕,共清理包括4座秦墓在内的各类遗迹60多处,出土玉器、铜器、铁器等珍贵文物数百件。 全寨子墓群位于淅川县盛湾镇河扒村,丹江口库区南岸的台地上,分布范围长约1500米,宽约1000米。墓葬主要分布在两个南北走向的土梁上,分布密...
3月30日,记者从淅川县文物局获悉,一处涉及秦、西汉、东汉、明清时期的大型墓群——全寨子墓群,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头淹没区淅川县盛湾镇被发现。该墓群Ⅰ、Ⅱ探区日前已发掘完毕,共清理包括4座秦墓在内的各类遗迹60多处,出土玉器、铜器、铁器等珍贵文物数百件。 全寨子墓群位于淅川县盛湾镇河扒村,丹江口库区南岸的台地上,分布范围长约1500米,宽约1000米。墓葬主要分布在两个南北走向的土梁上,分布密集...
(记者阙爱民 通讯员冷新 星高帆)3月30日,记者从淅川县文物局获悉,一处涉及秦、西汉、东汉、明清时期的大型墓群——全寨子墓群,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头淹没区淅川县盛湾镇被发现。该墓群Ⅰ、Ⅱ探区日前已发掘完毕,共清理包括4座秦墓在内的各类遗迹60多处,出土玉器、铜器、铁器等珍贵文物数百件。 全寨子墓群位于淅川县盛湾镇河扒村,丹江口库区南岸的台地上,分布范围长约1500米,宽约1000米。墓葬主要分...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