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盛唐时期的三彩作品,是那么生动直观地反映了当时的富足,我们知道,唐玄宗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经济昌隆, 裕生活,给人以雍容堂皇的印象。” 军事强大,文艺繁荣,三教并弘,盛唐气象,无与伦比。”产生在这一时期的唐三彩,在写 实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以概括和夸张的手法塑造出品类繁多的形象,形成了独具 魅力的风格,体现出唐代各个方面的社会生活,充分体现了“盛唐气象”蕴涵的丰富文化 气息。 从物俑看...
考古现场泥土沉积层中夹杂着许多贝壳,说明这附近曾经是海洋 考古结束后,考古队员用编织布将现场覆盖起来 考古现场挖掘出石器、陶器、贝壳等物品 日前,考古队员在福州市连江县透堡镇馆读村的黄岐屿发现了一处新石器时期人类生活遗址,文物专家从目前已经出土的石器、陶器、贝壳、蚶壳等物品初步判断,这些物品与闽侯昙石山遗址出土的文物属于同一时期,距今已经有5000多年历史,如果判断属实,连江县沿海地...
考古人员在黄鹅屿新石器时期人类生活遗址挖掘出陶器、贝壳、蚶壳等残片。 考古人员把遗址划分成一个个小方形地块,然后层层挖掘。 日前,考古人员对连江县透堡镇馆读村黄鹅屿新石器时期人类生活遗址进行了挖掘,初步判断遗址距今已有5000年。 考古人员把遗址划分成一个个小方形地块,然后层层挖掘。 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馆长林恭务表示,从外部环境来看,这个小山包遗址过去是一座岛屿,周边都是它的滩涂,50...
重庆汉东城遗址近日进行了第二次考古发掘,发现唐宋时期城墙道路遗存。 汉东城遗址位于永川区朱沱镇汉东村6社,地处长江左岸二级阶地,核心面积两万多平方米,首次发掘面积约一千平方米,发现城墙、房址、墓葬、灰坑、水沟、道路和陶窑等各类遗迹101处,出土器物小件800余件,器物标本4500余件,涵盖新石器时代、商周、汉代、唐宋元及明清等时期。 据重庆市文化遗产院考古专家介绍,此次考古是第二次发掘,调查面...
民国时期的窑场分布在全国许多省份。景德镇仍是行业龙头,但官窑制度终结,使之失去了昔日的独尊地位;其他地方窑场的竞争力明显提高,醴陵窑、德化窑、石湾窑、彭城窑等各有所长,特色突出的产品颇受世人青睐。 景德镇窑 民国初年,许多曾经以各种形式效力于官窑的匠师,以其无可比拟的优越工作经历仿制清官窑瓷器。没有了官窑制度的限制,仿官器品式全无顾忌,工艺上又得心应手,仿明清官窑产品大量出现,多见粉彩、青花,...
与生产方式的变革相表里,制瓷技术的传授方式在清末民初也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以往作坊经营师傅带徒弟,是一种自发性的技术传授,瓷业公司的成立引进了近代工厂的管理和课徒范式;相关技术学校的建立,更为制瓷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制度性的保障。 光绪三十年(1904年),湖南凤凰籍进士熊希龄(后曾任民国总理兼财政总长)受湖南巡抚赵尔巽委派赴日本考察实业和教育。次年,熊希龄等到醴陵实地考察制瓷业,提出“立学堂、...
由于政体的变革和欧美文化的强力东渐,民国时期的物质生活领域出现了诸多新的因素,但这一时期过于短暂,其间又战乱频仍,很多方面都没有来得及形成鲜明的特色。与明清两朝相比,民国瓷器的时代特征不甚鲜明,而且许多窑场的黄金时代都集中于抗战爆发以前。 民国时期制瓷业的变化 从清朝末年开始,中国瓷器手工业的生产制度开始出现转型,到民国二十年代,逐渐实现了由制瓷作坊向瓷业公司转变。中国最早的瓷业公司成立于清朝...
重庆三峡库区近日发现一处汉至六朝时期崖墓群,对研究当时的崖墓丧葬习俗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重庆市文化遗产院专家介绍,三塘崖墓群位于三峡库区奉节县,地势陡峭,多崖壁。墓葬或掩埋于乱石杂草之中,或暴露于岩层崖壁之间。作为三峡库区消落带文物,考古专家对该墓群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发掘面积700平方米,清理了5座崖墓和2座土坑墓。 这些墓葬遭受江水冲刷、岩石风化坍塌、人为盗掘等因素的破坏,墓葬的墓道、...
资料图 乾隆皇帝儒雅好古,对于康熙、雍正时期遗留宫内的珐琅彩瓷更视为珍宝。除承前制继续在宫中烧制外,并为每件器物配制楠木匣钵,专门储藏于乾清宫珐琅彩瓷的专库(端凝殿)内。乾隆时期珐琅彩瓷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康、雍两朝,器型更加丰富。此时珐琅作里,群英荟萃,人才济济,有专画花鸟鱼虫的画家余省,画人物楼景的画家张廷彦,画人物花卉的画家金廷标等达17人之多。是参与画珐琅瓷器制作人员最多的时期。乾隆时期画...
资料图 1721年45岁的胤禛继皇位,改年号雍正。雍正皇帝也酷爱珐琅彩瓷器,还亲自参与珐琅彩瓷的设计和制作过程,对使用的原料、绘画图案乃至瓷器的样式、高矮尺寸都要一一过问。宫中档案有不少关于雍正皇帝责令烧造珐琅彩瓷的记载 。雍正在亲自过问的情况下,又命其弟怡亲王统管造办处。怡亲王允祥是康熙诸子中少数几个没有政治野心而醉心于艺术的皇子。在允祥的直接领导下,造办处珐琅作的生产达到鼎盛期,其中自炼珐琅...
资料图 珐琅彩在康熙初创时期,经过了多次的试制和改变试制机构,迁移生产地点,出现了在试烧珐琅彩瓷器中的几次重大事件。珐琅彩瓷器的创烧是在康熙皇帝的积极倡导推动下进行的。康熙皇帝善于学习和吸收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康熙二十四年(1685)开放海禁后,欧洲的传教士、商人及使臣纷纷将西方的宗教、天文、历法、数学、医学、音乐、绘画等先进的科学、艺术带入中国,欧洲各国的工艺品也随之进入中国,并带入宫廷,其中...
我国的鎏金技术自战国以来就大放异彩,特别是以两汉最为普遍。其制作方法是将金与银混合熔化后,涂在铜器表面,经温烤后固着,再加以打磨即成。用铜或青铜铸造,表面鎏金的佛造像,俗称“鎏金铜佛像”。这种佛像是供宫廷、寺庙使用。它的出现始于两汉时期,盛行于隋唐,一直延续至明清,跨度2000多年。作为佛教的器物,制作精美、纹饰绚丽的鎏金铜佛不仅具有宗教意义,还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集中反映,具有极高的艺...
南水北调工程的考古发掘工作量巨大,时间紧迫,考古发掘的质量与成果令人瞩目。《徐水西黑山——金元时期墓地发掘报告》2007年12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该报告的面世拉开了河北省南水北调考古发掘报告成果出版的序幕。西黑山2006年夏季发掘62座小型金元时期墓、两座清代墓葬,自钻探、发掘到大型综合报告面世仅用了17个月,创造了一个新纪录,这为学术界期望的发掘后尽快出版报告做出了榜样。翻读报告后有几点感想现书...
魏晋南北朝从公元220年至公元589年,其间战乱纷起,政权更替频繁。处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玉文化的发展受到了抑制,从汉代玉器的辉煌期进入到了玉器发展的低潮期。中国玉器发展史也从此告别了“王玉时代”,玉器逐渐以装饰玉、实用赏玩玉为主,并走进了商品流通领域。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连绵不绝,交通不畅,玉材来源受阻,数量不足,动摇了玉器制作的物质基础。由于连年战争,运送玉石之路小国林立,致使“昆仑...
雍正皇帝(即爱新觉罗?胤禛)时期是金属胎珐琅器发展的重要阶段,从清宫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中来看,雍正朝烧制的金属胎珐琅器中,只有掐丝珐琅和画珐琅两种,这与目前所发现的清宫遗存实物是相吻合的。 一、掐丝珐琅 掐丝珐琅是在金、铜胎上以金丝或铜丝掐出图案,填上各种颜色的珐琅之后经焙烧、研磨、镀金等多道工序而成,它有着五彩斑斓、华丽夺目的魅力。 目前落雍正款的掐丝珐琅器,仅台...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