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陶瓷器上的纹饰同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且由于绘瓷原料与技术的不断丰富和改进,无论在题材内容及表现形式方面都有其不同时期的水平和特点,因而也成为划分时代、鉴别真伪的一条有力线索。 大体说来,瓷器纹饰的发展过程不外是由简到繁,由划印贴刻到雕剔描绘,由单纯一色到绚丽多彩。例如元瓷上惯用的变形荷花瓣(俗称“八大码”)图案,就是在晋瓷纹饰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尤其元代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的出...
宋金时期定窑白瓷质量高、销路好,引来很多窑场仿烧,诸窑仿品各有特点,有些足以乱真。 井陉窑窑址在今河北井陉天长镇等地,宋金时期井陉窑白瓷质量比较高,产品外观特征与定窑很相似,特别是印花装饰与定窑几无二致。可以肯定,以往断定为定窑的产品,有些应该是出自井陉窑。 磁州窑窑址在今河北磁县观台镇、东西艾口村、冶子村、彭城镇等处,该窑仿定白瓷从造型、装饰到仰、覆支圈烧的装烧方法皆仿定窑,胎釉都比较细,不...
在果品中,葡萄的资历算老的了,在地球上具有超过6000万年的历史。那么,中国什么时候有的葡萄呢?电视连续剧《楚汉传奇》中,有一个镜头是秦二世胡亥津津有味地吃起了一大串葡萄,看着像红提品种。于是,有人以为葡萄在秦朝时已经有了。实际情况是这样吗? 先来看看葡萄的历史。 中国最早关于“葡萄”的文字记载是《诗经》,但里面说的是野葡萄,“六月食郁及薁”,“薁”就是野葡萄。这反映出殷商时代的人们已经知道...
在唐宋时期鱼形壶造型比较流行,一般都认为是模仿鲤鱼造型,在唐三彩、白瓷、金银器中皆有表现。以往皆认为唐宋时期的这类产品皆取材于鲤鱼造型,而通过与唐宋文物上流行的摩羯图像比较可以看出,有些鱼形壶造型来自摩羯鱼的可能性较大。下面以潮州窑产品为主体展开探讨。 图1:唐代广州梅县水车窑青釉双鱼形壶 唐代产品见于梅县水车窑烧制的双鱼形穿带壶(图1),壶高27厘米,口径7.5厘米,底径9厘米,现藏于广...
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 近日,北京房山区政府成立了寻找“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工作委员会,我国各大新闻媒体报道了这个消息。这则新闻不由让人回忆起,在日本侵华的14年间,无数中国文物被日寇掠夺、损毁的悲惨命运。 北京猿人化石神秘失踪 1941年12月,发生了至今仍令人牵挂万分的北京猿人化石失踪事件。1929年,中国青年考古学家裴文中在周口店遗址发掘出来北京猿人头骨化石等珍贵文物,这些文物一...
福开森 在民国时期的古玩行里,经常看见一位头戴二品顶戴花翎,身穿马蹄袖朝褂,脚蹬朝靴,蓝眼睛大鼻子的美国人福开森﹐人们都称他为“福大人”。他在中国住了将近60年﹐说一口流利的中国话,是个无所不知的“中国通”。他爱好收藏中国的古董,编有《历代吉金目》和《历代藏画目》﹐不知有多少珍贵的国宝被他卖到了美国。 福开森是琉璃厂的常客,和很多古玩商混得很熟。一天,博韫斋刚开张,福开森闻讯前往祝贺,他身穿长...
民国时期《酿造杂志》 张裕酒文化博物馆收藏有一套民国时期的《酿造杂志》,版权页显示:“主编人”为徐望之,也即自1934年起的张裕公司总经理;“发行人”为中国酿造学社,也即以张裕公司技术人员为骨干的学术研究机构;“印刷所”为国光印书局,位于上海;“总销售处”为张裕酿酒公司和烟台啤酒公司。 《酿造杂志》创刊号发行于1939年1月1日,发刊词写道:“酿造界与学术界,本应速取有效之联络,俾使生产趋学术...
3月5日,谯城区城父镇蒋曹村葛土楼、烟叶行两村分界处的一干涸小沟旁,有村民整地时无意中发现一处船型的墓葬,并第一时间报告了市文物管理处。 考古专家正在现场勘测 “这个干沟旁栽的都是树,沟东侧是葛土楼,西侧是烟叶行,发现的这个墓属于烟叶行村的地面。”当地村民蒋庆波介绍说,墓葬被发现后,村民们觉得古墓应该会有助于考古,便及时报告了市文物部门,希望文物专家能够前来勘测,看看到底有没有价值。...
民国是我国陶瓷生产、发展史上最为低潮的时期。我国陶瓷业发展到宋、元、明、清诸代,都有一个复苏、发展、全盛至衰落的过程,但到了民国时期,整个陶瓷业就一直低迷不振,瓷器生产已呈全面衰退之势。袁世凯为了效仿封建王朝,在江西景德镇建立了御窑厂,派郭葆昌监督窑务,陶瓷业中心仍在景德镇。这些瓷器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传统官窑瓷器的精美细腻,但总体上看工艺低劣,精美程度甚至不及工艺衰落的晚清瓷器。 民国时期仿古成...
三国时期,瓷器还是一种兴起不久的新产品。所谓三国时期的青瓷烧造,主要是指孙权政权控制地区的青瓷烧造。 此时的瓷器以越窑瓷器为代表,其胎质坚硬,优质瓷的胎色呈淡灰色、釉面青亮光润,这说明当时的工匠已能够很好地掌握还原气氛了。瓷器的造型和装饰基本上是承袭汉代的,同时较多地吸取了陶器、铜器和漆器等的形式和图案花纹。但此时的纹饰较少,只有划或印的网格纹、弦纹、水波纹等,贴塑、模印纹则比较丰富。 三国时...
从公元263年魏灭蜀以后,连年战乱,北方出现了五胡十六国的局面。西晋灭亡之后,许多门阀士族渡江南下,先后建立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史称“南朝”,并与同时代北方的北朝统称“南北朝”。 一、南北方迥异的瓷器 此时,南北方的制瓷业发展不平衡,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长江流域广大地区相对稳定、社会经济发展较快,钱币铸造业的发展和厚葬的风尚在民间盛行,这些都为制瓷手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而且,中原...
满清入关以后,经顺治康熙帝励精图治,扫清叛乱,发展生产,雍正帝肃整吏治,繁荣经济,出现了“康乾盛世”。康熙时吴三桂追击南明永历帝入交趾,开通了缅甸翡翠进入中原的路线。乾隆时期在西域用兵,又打通了和田玉内运的通路,促进了玉器工艺迅速发展,出现了我国古代玉器史上最为昌盛的时代,也是我国玉文化的第三个高峰。 总的来说,清代宫廷用玉直接受清内廷院画艺术的支配和影响,其做工严谨,一丝不苟。有的碾琢细致,如...
1987年,浙江余杭县溪湾村瑶山出土了一件良渚文化时期的玉器——玉梳背。该玉梳背呈青白色,具有透光性;器身扁平,两侧边稍内弧,上端中部向上凸起一尖顶,底部扁榫上有3个对钻而成的小圆孔。从其外形看,与古代神人的冠帽极为相似。但是,最初出土时,人们并不知道这件玉器的用途,所以称其为“冠形器”。如今,该玉梳背存放于浙江省博物馆中。 无独有偶,1999年7月,浙江海盐县横港乡周家浜遗址出土了良渚文化时期...
这时社会的特点是国家始终处在内乱频频,内忧外患之中。但是承袭两宋特别是南宋以来商业贸易的飞速发展,明代的商业非常发达,民间也因此变得富裕。明代玉器的发展变化也是与社会的变化相关联的,从总体上看,明代玉器渐趋脱离五代两宋玉器形神兼备的艺术传统,形成了追求精雕细琢装饰美的艺术风格。明代的皇家用玉都由御用监监制,而民间观玉、赏玉之风盛行,在经济、文化发达的大城市中都开有玉肆,最著名的碾玉中心是苏州。同时...
据日本共同网报道,日本与蒙古的联合考古队26日在大阪国际大学宣布,在Khalzan Shireg遗址出土了木片、陶器和家畜骨片,该遗址被认为是在13世纪建立蒙古帝国的成吉思汗的军事据点“镇海城”。 放射性碳年代测定结果显示,木片是12世纪中叶至13世纪中叶成吉思汗时期的物品。考古队代表、大阪国际大学名誉教授松田孝一说:“遗址是镇海城的可能性加大。蒙古高原的历史即使在文献中也只有零碎记载,希望通过...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