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遗产编号 ⅲ―24 所属地区 辽宁·本溪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辽宁省本溪市 申报日期 2006 “农乐舞”俗称“农乐”,流传于吉林、黑龙江、辽宁等朝鲜族聚居区。其历史可追溯到古朝鲜时代春播秋收时的祭天仪式中的“踩地神”。“农乐舞”是一种融音乐、舞蹈、演唱为一体综合性的民族民间艺术。创始于农业劳作,并具有古代祭祀成分的朝鲜族代表性民间传统活动“农乐舞”...
遗产编号 ⅲ―25 所属地区 贵州·黔东南州·台江县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贵州省台江县 申报日期 2006 木鼓舞是流传在西南苗族、彝族和佤族人民中以敲击木鼓起舞祭祀的民间舞蹈。其鼓型多以截取自然生长的树木躯干,凿空内部成型。一般木鼓舞为族群全体参与的大型祭祀活动中的一部分,木鼓被作为族群的象征,以敲木鼓、跳木鼓为核心的祭祀活动充满着强烈的祖先崇拜...
遗产编号 ⅲ―10 所属地区 陕西·渭南·韩城市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韩城市 申报日期 2007 韩城行鼓,俗称“挎鼓子”,在韩城传布极广。历史上,几乎大一点的村庄都有自己的锣鼓队,不论逢年过节,还是求神祈雨,总能听到激昂的锣鼓声。 韩城行鼓历史悠久。据传,元灭金后,蒙古骑士在韩城敲锣打鼓,欢庆胜利。韩城群众沿袭模仿,成为民间鼓乐。传统的表演,...
遗产编号 ⅲ―11 所属地区 陕西·渭南·澄城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渭南市澄城县 申报日期 2007 洪拳鼓的所在区域及地理环境 澄城县位于陕西省渭北黄土台塬东北部,幅员一千一百平方公里,北接黄龙山,西依洛水河,四条大沟把全县分割成三梁一塬,境内沟塬相间,地貌特征复杂多样,形成北部低山,山前冲积扇、丘陵沟壑、黄土梁塬、黄土台塬五种地貌单元。 ...
遗产编号 ⅲ―26 所属地区 云南·文山州·文山县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申报日期 2006 铜鼓舞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壮族、彝族民众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古老舞种之一,分布于广南、麻栗坡、富宁、西畴、马关、邱北等县的壮、彝村寨,而以广南县壮族、彝族和麻栗坡县新寨乡和富宁县木央乡几个彝族白倮支系的铜鼓舞最具代表性。广南...
遗产编号 ⅲ―27 所属地区 云南·德宏州·瑞丽市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云南省瑞丽市 申报日期 2006 傣族孔雀舞是我国傣族民间舞中最负盛名的传统表演性舞蹈,流布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瑞丽、潞西及西双版纳、孟定、孟达、景谷、沧源等傣族聚居区,其中以云南西部瑞丽市的孔雀舞(傣语为“嘎洛勇”)最具代表性。相传一千多年前傣族领袖召麻栗杰数模仿孔...
遗产编号 ⅲ―28 所属地区 黑龙江·哈尔滨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申报日期 2006 “鲁日格勒”是达斡尔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它因地而异,有“阿罕伯”、“郎突达贝”、“哈库麦”、“哈根麦勒格”等几种不同称谓。 在内蒙古和黑龙江嫩江流域的达斡尔族聚居区,“鲁日格勒”舞是对其民间舞的统称,多为妇女表演的自娱性舞蹈。据考证,“鲁...
遗产编号 ⅲ―30 所属地区 湖南·湘西州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申报日期 2006 湘西苗族鼓舞流传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吉首市和凤凰、泸溪、保靖、花垣、古丈等县。据历史文献记载该舞源于汉代以前,产生在苗族祭祀活动中。随着时代的变迁,苗族鼓舞已成为苗族人民最喜爱的舞蹈艺术形式。 湘西苗族鼓舞的种类多达数...
遗产编号 ⅲ―31 所属地区 湖南·湘西州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申报日期 2006 毛古斯舞,土家族语称“谷斯拔帕舞”、“帕帕格次”或“拨步卡”,汉语多称为“毛古斯”或“毛猎舞”。毛古斯舞产生于土家族祭祀仪式中,是湘西土家族一种古老的舞蹈形式,主要流布在湘西的龙山县、永顺县、保靖县、古丈县。 毛古斯舞是一种具有人物...
遗产编号 ⅲ―32 所属地区 海南·三亚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海南省三亚市 申报日期 2006 打柴舞是黎族民间最具代表性的舞种,黎语称“转刹”、“太刹”。它起源于古崖州地区(今海南省三亚市)黎族的丧葬习俗。 打柴舞有一套完整的舞具和跳法,舞具由两条垫木和数对小木组成。跳舞时将两条垫木相对隔开2米左右平行摆放于地面上,垫木上架数对小木棍。木棍...
遗产编号 ⅲ―33 所属地区 四川·阿坝州·黑水县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四川省黑水县 申报日期 2006 卡斯达温舞主要流传于四川省阿坝州黑水河流域,因舞者身穿“甲衣”歌舞,汉语俗称“铠甲舞”。“卡斯达温”是黑水方言,“卡斯达”为“铠甲”之意,“温”或“贡”是“穿”的意思。“卡斯达温”是古代黑水人出征前,勇士们祈祷胜利,亲人们为他们祈求平安、祝福吉...
遗产编号 ⅲ―35 所属地区 云南·迪庆州·维西县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 申报日期 2006 傈僳族歌舞“阿尺木刮”意为“山羊的歌舞”或“学山羊叫的歌调”,流传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叶枝镇的同乐、新乐一带,是当地传统的自娱性民间歌舞。 维西历史上交通闭塞,傈僳族少与外界往来,生产方式基本处于半农半牧阶段。...
遗产编号 ⅲ―36 所属地区 云南·文山州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申报日期 2006 西畴彝族葫芦笙舞流传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鸡街曼村。曼村为彝族花倮人聚居的村落。花倮人的葫芦笙舞是一种古老的彝族民间舞蹈,以躯体“s”形前后曲动的典型舞姿而独树一帜,展现着古代滇人葫芦笙舞的遗韵。在开化古铜鼓图饰上,有4个头戴羽冠...
遗产编号 ⅲ―37 所属地区 云南·红河州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申报日期 2006 石屏彝族烟盒舞又称“跳弦”、“垄偬”等,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的彝族村寨,元明时期趋于成熟,清代和民国时期达到鼎盛。 彝族烟盒舞包括正弦和杂弦两部分,形成了山区和坝区两种风格和多种流派,舞蹈套路多达220套,目前仅搜...
遗产编号 ⅲ―38 所属地区 云南·西双版纳州·景洪市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云南省景洪市 申报日期 2006 大鼓舞,基诺语称“司土锅”,“司土”为“大鼓”,“锅”为“跳”,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的基诺族村寨。基诺族跳大鼓舞是为了感谢传说中用大鼓拯救了基诺人的创世女神阿嫫腰白。跳大鼓舞以过“特懋克节”时最为隆重,时间是在...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