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记者近日从2015年度陕西考古新发现公众汇报会上了解到,陕西省考古专家赴中亚已考古调查40余处重要遗址,发现了众多丝路沿线历史遗存。 据中亚考古调查项目负责人、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建林介绍说,考古专家2015年先后调查了中亚地区青铜时代多个历史时期的重要遗址40余处,搜集了大量的考古资料。同时,加强与中亚国家的学术界交流,初步了解其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情况,为今后在国际间开展考古合作奠定了...
“上部北方的草原上,有一头凶猛 的野公牛; 从山谷内传来呼喊声,从谷口处传 回应答声; 从卫地射出一只箭,就在彼此呼应 之间,射杀了猎物。 虎肉悬挂在铁钩上了,两旁有窥伺 者盯上了它; 如果不能火速前来拿取,过了明天 后天,鱼鹰和水獭将会吃掉它。 果然是一条大鱼啊,能抓就把它抓 住吧! 天上的银河地面的水,相距虽远也 能连在一起; 沿着河水越走越近了,往上走就会 直达天际……” (...
2005年,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展蓟县旧石器考古专题调查,在蓟县北部地区共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地点27处(整理时根据石制品采集地点空间分布范围与地貌特征拟合成13处),实现了天津旧石器考古零的突破。2015年4月至5月,以开展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天津地区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遗存综合研究”为契机,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蓟县文物保护管理所组成联合考古调查队,对蓟县北部山区开展...
为更好服务舟山江海联运中心建设,多角度挖掘舟山群岛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体系中的文化内涵,11月初开始,舟山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在普陀区六横岛开展田野考古调查,重点寻找16世纪上半叶,航海大发现后葡萄牙人于六横岛开辟贸易港口,形成东亚贸易圈的历史遗迹。 此次考古调查在前期陆地走访调查的基础上,对重点疑似区域的六横岛原上下庄之间连接部位的岑山、滚龙岙一带,进行调查、钻探。这一带历史上原为一条贯通东西的水道...
地点:黄海海域丹东港西南方向10海里。深度:海底18米到23米 1894年,致远舰留给国人的最后绝响是危难关头撞向敌舰…… 2015年,随着“丹东一号”沉船的大量文物从黄海海底出水、重见天日,再次引发人们对这段悲壮民族记忆的探究。 致敬致远舰:沉没了121年,重回人们视线 121年前,黄海上一艘有“北洋水师最先进的军舰之一”之称的致远舰在硝烟弥漫中缓缓沉入海底,121年后,随着考古人员在“...
七岩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定襄县留晖村,山势嵯峨幽深,东西峰峦栉比,悬崖壁多天然洞穴,有的空间壮阔。现有东魏神龟二年(519年)佛教摩崖记事碑,表明至少在公元六世纪初即有佛教活动。自此佛教活动遗存历代多有,在定襄城乡有很大影响力,香火布施者绵延不绝。现存20块摩崖石刻及碑刻等,年代从东魏、北齐到唐,内容涉及民间佛教信仰、历史地理、古代官制、民俗等,在全省乃至全国并不多见,特别是公元840年唐代日本高僧...
10月8日,“丹东一号”水下考古重点调查项目媒体见面会在丹东举行,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水下考古调查队专家向媒体介绍了本次考古获得的专业信息。 考古专家详细介绍了水下考古调查既往工作,并公布了今年调查情况。今年通过水下考古发掘水下文物60个种类,计120多件文物,涉及船上构件、武器、个人物品三大类,包括60多枚清代铜钱。通过此次考古调查,结合磁力物探成果、历史资料,初步判断“丹东一号”的...
直道是秦代修建的重要军事道路,陕西省富县、甘泉县秦直道是秦直道线路中保存最好的部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组成秦直道考古队对陕西省境内的秦直道进行了考古调查。调查覆盖范围为道路两侧各一公里;总计调查直道路线约150公里,绘制道路柱状剖图143张,发现秦汉建筑遗址6处,墓葬群5处,采集文物标本100余件。 富县段秦直道 富县五里铺镇桦树沟口在2009年曾做过发掘。从桦树沟口发掘地点向北工作,依据河流沟...
为做好常州市红星分区HX07编制单元的地块开发工作,在保证皇粮浜公园建设项目顺利推进的同时,城建集团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报经江苏省文物局批准,委托常州市文物保护管理中心对皇粮浜整体开发片区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工作。 在项目实施准备阶段,城建集团于8月下旬组织市文物保护管理中心、钟楼区教育文体局、钟楼区西林街道召开了考古调查勘探工作专题会议,协商制定了考古工作计划,明...
9月11日,甘肃省委副书记、省长刘伟平带领甘肃省政府代表团在印度访问期间,前往文化部拜会了印度文化旅游航空国务部长夏尔玛,并与夏尔玛共同见证了印度考古调查局与甘肃省文物局友好合作意向书的签订。 夏尔玛代表印度政府和莫迪总理对甘肃省政府代表团的到访表示欢迎。他说,印度高度重视与中国的友好关系。去年9月和今年5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印度总理莫迪实现了成功互访。今年以来,印度对中国实现了电子签证办理...
2015年7月,杭州市园林文物局、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联合实施的杭州市灵隐飞来峰造像数字化考古调查工程(一期)正式启动。 飞来峰造像位于浙江杭州灵隐寺前的飞来峰上,有造像380余身。分布着中国五代至元代时期的佛教石刻造像,是浙江规模最大的一处造像群。中国中原地区的石窟艺术,从晚唐开始就走向了衰落,而此间的五代、宋、元石刻造像正好弥补了这一缺环,特别是元代的造像,刀法洗练,线条流畅,堪称我国石窟...
9月15日,黑龙江省文物局举办新闻发布会,公布了自2012年以来,由黑龙江省文物局、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兴安岭地委宣传部联合开展的大兴安岭岩画考古调查工作新成果。 大兴安岭是我国古代鲜卑、室韦、蒙古等多个民族的发祥地和繁衍生息的地方,在历史上同属中华文化传承地区,遗留有丰富的文化遗产。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黑龙江省考古学者曾在大兴安岭漠河与满归一带的深山里,发现“交唠呵道”彩绘岩画。近年来...
烽燧,又称烽堠、烽火、烽表、烽铺、烽堡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军事警备通讯制度。我们现在所说的烽燧多是指烽燧制度中的建筑物,这种建筑的出现早于长城,但自长城出现后,即与长城密切结合为一体,成为长城防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开通路上丝绸之路后,为应对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保障西北边疆的安定,历代中原王朝均在西域绿洲地带修筑烽燧、亭障,使其发挥了和长城一样的屏障作用。 位于新疆...
吐鲁番市鄯善县长城资源田野考古调查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东湖烽燧遗址的发掘中,大量沙土堆积被清理后,遗址本来面貌得以重现,关于其大小、形制、构筑方式及使用废弃过程方面均有了初步了解。同时发掘中有少量文书残片、陶片、织物等文物出土,这将对该遗址年代判定及其与周边军事防御遗址的体系研究提供帮助。 考古队在东湖烽燧遗址发掘工作过程中同时对鄯善县周边的军事防御遗址进行田野调查工作。主要是根据各遗址点的具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