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图片来源:海峡导报 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古城,这些文化遗产的成功保护开发,归功于全球文化遗产基金会的鼎力支持。昨日,记者从漳州旅游局获悉,近日位于平和县芦溪镇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绳武楼,也得到了该基金会的垂青。该基金会与平和县签订了关于开发、保护芦溪绳武楼的《合作意向书》。 据悉,平和县芦溪镇目前拥有绳武楼、福峙楼、植璧楼等土楼60多座,其中以绳武楼最具代表性。
香炉上的青釉已经掉色 板桥镇遗址出土的石质纺线轮 昨天,在胶州板桥镇遗址考古工地上,考古队在一个灰坑中又出土了一个陶质纺线轮和石质纺线轮。考古人员还从另一个灰坑中出土了一个瓷兽足和一个陶质香炉。考古队专家告诉记者,两个纺线轮是当时宋人用于纺线织布所用,纺线轮的出土说明宋代手工纺织业已进入鼎盛时期。 出土陶石质纺线轮 在板桥镇市舶司考古现场,记者看到,两个纺线 轮制作材料不...
10月18日,在美国休斯敦自然科学博物馆,观众参观“中国第一个皇帝的卫队”——秦始皇兵马俑展。当日,历时5个月的秦始皇兵马俑展在这里落幕。展览接待观众多达20多万人次,成为该馆建馆以来最成功的单项展出之一。新华社记者 陈如为 摄 今年6月13日,秦兵马俑1号坑进行第三次正式考古发掘,引起了海内外广泛关注。除数十件兵马俑外,目前考古已经清理出战车遗迹2乘、战马8匹、青铜镞等...
安徽省博物馆藏楚“铸客”大鼎,是战国时期楚国铸造的青铜礼器,重400公斤,高113厘米,口径87厘米,腹围290厘米。气势雄伟,端重古朴,距今已有2400余年历史,属“国宝级”文物。它于1933年从安徽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出土,历经坎坷。 寿县,古称寿春,是楚国最后一座都城,历时19年,地下埋藏文物丰富。1933年,寿县发生旱灾,地方联保主任和保长发...
由安徽省博物馆青铜器修复专家历经4个多月奋战,被成功复制的“楚大鼎”,昨日上午在经过文物专家的严密包装后,当天下午正式装车启运,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旅途跋涉后,顺利回到楚大鼎的出土地寿县。在阔别故乡70余年后,“楚大鼎”今天将和家乡人民“亲密接触”。 昨日上午,在省博物馆文物保护中心“克隆楚大鼎”的包装现...
子龙鼎,商末周初,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高103厘米,口径80厘米,传二十世纪20年代于河南辉县出土。 为迎接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文化遗产日特别展览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研山铭》、《中秋帖》、《伯远帖》、《淳化阁帖》等一大批国宝级文物齐聚一堂,引来大批参观者。然而,当他们踏进展厅,却发现在展厅进口处最显著的位置赫然矗立着一件巨大的圆形青铜鼎。只见这件青铜圆鼎形体庞伟,浑厚凝重,口沿下装饰狰...
年代断定:商末周初 “据传,子龙鼎上世纪20年代出土于河南辉县,出土后即流入日本。”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文物鉴定研究室主任张习武研究员指出,子龙鼎在世界上的首次公开面世,是在2004年6月千石唯司的私人收藏品展览上。直到现在,关于该鼎的记载极为罕见。因此,推断其的年代归属,只能凭借其他类似圆鼎的特征,包括形制、纹饰、铭文、功能和工艺。 国家博物馆学术研究中心主任王冠英说...
湖南省考古所二十三日对外公布,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西周宫殿遗址——湖南宁乡炭河里遗址建控地带惊现西周釜形鼎,这将为进一步研究西周聚落群的历史提供极大的帮助。 一九六三年发现的炭河里遗址位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寨子村,曾被列为二00四年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这里出土了四羊方尊、人面方鼎等大量的青铜器,被考古界称为“宁乡青铜器群”,对整个南方地区商周青铜文明的研究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
不是克隆胜过克隆 经过省博物馆青铜器修复专家几个月的奋战,昨天,一个和国宝楚大鼎几乎完全一样的“克隆楚大鼎”成功诞生。面对几乎难辨真假的“克隆楚大鼎”,负责此次复制项目的省博物馆文保中心主任郑龙亭研究员高兴地说,如此规格的大鼎能成功复制,不仅在安徽是首次,全国也非常罕见。 外观:一样宏伟一样沧桑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楚大鼎“克隆...
当一个市场在失去动力而漫无目的地游弋时,可能人们更多需要的是一座灯塔,一种让人凝聚的共识。我们认为,当下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就处在这样一个失速的过程中,需要的是一种新的标识,一种典范的向导、经典的凝聚。当下艺术品市场最为需要的不是一些投资,更不是一些展览,而是一种对标示的信心,一种源自艺术本身的信心,对艺术家、对艺术作品的信心。从这种意义上讲,发掘经典、发掘典范对当今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至关重要。 当...
内画大师携徒广州开展 清代内画佳作屡屡拍出几十万上百万元高价 专家称最早内画鼻烟壶名家是广东人 鼻烟如今在国内或许已经不再算是一种大众潮流,但是用来容纳鼻烟的鼻烟壶却越来越成为一种收藏风尚。从9月9日至13日,《中国冀派内画鼻烟壶作品展》在广州市东风东路的广东省工艺美术珍品馆展出,300件内画鼻烟壶异彩纷呈。鼻烟壶泰斗王习三的几位高徒也在现场表演内画技艺。 2010年上海世博会唯一...
在旧中国黑暗统治下,平民百姓生活无着,有些人偶得珍贵文物,不但没有因此解困脱贫,反而备遭迫害,出土的文物也遭官僚、豪绅、军阀和帝国主义势力的争夺,屡经劫难。稀世瑰宝毛公鼎问世后的坎坷命运,便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事例。 偶得国宝反遭其祸 名驰中外的毛公鼎与大盂鼎、虢季子白盘、人盘一起,被誉为晚清出土的四大国宝之一。毛公鼎在过去多被认为是周初之器,清末学者吴大说:“今得毛公、南公二鼎,文同...
我国古代青铜器中铭文最长的是西周时期的毛公鼎。它于清代道光年间(公元1851年)出土后,在民间流传95年多,历经沧桑,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8月1日)归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即南京博物院)收藏,1948年随一批珍贵文物迁到台湾,现被收藏于台北的故宫博物院。 我国古代青铜器上的铭文,大约在商代前期早已出现。但我们看到的是只有一个动物形象,代表某位王公大臣的“族徽”和此器主人...
据战国晚期著名思想家韩非在他所著《韩非子·说林下》中记载:春秋时,鲁国珍藏有一只名为“谗”的鼎,这只谗鼎在列国诸侯中名声很大,都想得到它。有一次齐国发兵讨伐鲁国,索取谗鼎。鲁君舍不得谗鼎,可又不敢得罪齐国,就把谗鼎藏了起来,派人送去一只仿制的赝鼎。齐君围着赝鼎上下左右反复打量,觉得不像是真品,便对鲁国送鼎的使臣说:“这是一只赝鼎。”鲁国使臣...
司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一家的农地中出土,因其腹部著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势华丽,工艺高超,又称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8厘米、重875千克,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