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记者昨日获悉,即日起,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银川文化城聘请美学及市场营销等领域诸多专家,对首批四类“非遗”产品进行更新换代,提升其含金量。 首批选出的四类“非遗”产品为国家级项目、回族服饰、回族器乐及回族剪纸,主要项目有服装、刺绣、口弦、泥哇呜、羊头弦子、咪咪、剪纸等。昨日,在我区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孵化基地——银...
今年以来,天长市文化局通过对乡镇文化基层干部的培训,引导广大文化馆(站)工作人员切实做好地方文化非遗的申报工作。图为新街镇文化干部正在深入农户做调查取证工作。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3.2% 最近,落幕的第十一届浙洽会显示,浙江各项文化产业亮点纷呈,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3.2%。电子出版、数字影视、网络传媒、文博会展、动漫产业、创意设计等正在加强规划和发展,文化产业“走出去”态势良好。 目前浙江省有4万余家文化企业,不少文化企业的发展异军突起、形势喜人。 (惟 言) 非遗保护会议提出新要求 日前,浙江省召开非物质文...
在省政府日前公布的137项第二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里,北川羌族自治县的大禹的传说、羌戈大战、羌族推杆、羌家石雕房与吊脚楼、羌族碉堡营造技艺、大禹祭祀习俗、羌族沙朗7大项名列其中。至此,我市已有18项“非遗”项目入选省“非遗”名录。 截至目前,我市的羌族推杆、羌戈大战、大禹的传说、涪江号子、耍蚕龙、平武虎牙斗牦牛、羌族沙朗、建中高跷狮灯、大新花...
记者从市文化局获悉,达州“元九”登高节、王幺贡爷系列故事等8个项目入选省政府公布的137项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7项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我市在全省21个市州和4个省直申报单位中列第8位。 据悉,此次被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是:民间文学类王幺贡爷系列故事(宣汉县);传统舞蹈类蚌鹤舞(万源市)、安仁谭氏子孙龙(达县,第一批省级扩展项目);曲艺...
近日,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审定,会东县上报的《奥索布迪》(彝族高帽服饰)、《嘎且且撒勒舞》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成功申报为省级保护名录。 彝族高帽服饰主要分布于会东县的鲁南乡、坪塘塘乡、拉马乡、雪山乡和野租乡等地区。因在生产劳作过程中显得极为不便而逐渐被头帕所代替,彝族高帽的制作工艺也濒临失传。 傈僳族嘎且且撒勒舞,即蹢脚舞,是流传在会东县嘎吉乡、新云乡、火石乡等地的一种民间舞蹈...
由崂山区文化局组织编写、全面反映崂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成果的《崂山风物》日前正式结集成册。 《崂山风物》的编写历时三个月,四易其稿。有关部门对崂山区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17大类1200余条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500余个资源普查项目进行遴选归并,去芜存菁,全面整理,最终完成编纂。全书分4卷,共计150余万字,是迄今为止我市内容最全、体例最新的区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专著。 截至目前,崂山...
第二届山东省大学生数字影像大赛初评日前结束,在156件入围作品中,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题材的纪录片《非物质——历史留下的记忆》人气颇高。记者采访了该纪录片的作者——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两位大学生孙召可、王汉卿。 “ 我们俩都是学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的,说实话,以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点儿也不了解,更谈不上关注了。&...
农工党安徽省委日前对徽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调研时发现,目前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的申报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5项,省级40项,市级91项。许多“非遗”项目如徽墨、歙砚、罗盘等制作技艺,在文化与旅游结合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有的传承人是本省乃至全国知名的徽州三雕、撕纸等各门类的艺术家,他们正活跃在各自艺术舞台上,有的已经传带弟子,起到了...
记者王红利 实习生牛英豪报道 记者昨日从市文化局获悉,为了进一步保护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配合文化部于9月开展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工作,我市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工作已经正式开展。 据了解,申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必须是已经列入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我市此次具备申报条件的共有15项,其中包括杞县杞人忧天传说、兰考县卧拐秧歌...
这里有机器猫、喜羊羊等卡通人物,这里有观音菩萨、孙悟空等神话人物,这里还有时尚美女、古代仕女等人像作品,龙虾、蚂蚁等小动物几乎以假乱真。 昨天上午,新安晚报与合肥市文化馆共同举办的非遗培训班泥塑班最后一课在铜陵路街道社区活动中心圆满结课。当天,学员们纷纷将自己几天来创作的作品带到了课堂上展示。 自由创作大显身手 大家的作品纷纷摆到桌面上,一时间教室里色彩缤纷、造型各异,真是琳琅满目。学员们都...
陈列室里摆放着各种农耕工具。 陈巧丹 摄 新报讯(记者 陈巧丹)推开东阳市横店镇湖口村的农耕文化陈列室大门,展现在记者面前的俨然是陈列农具的博物馆:茶具、稻桶、秧田叉、风车、水车、蓑衣、笠帽……220余种农具有序地摆放着。 “这些都是村民自发捐出来的,所有权仍归村民,想要使用随时可以取回。”湖口村支部书记楼锡权说,每一件“作品&r...
阳光讯 泥叫叫,又名娃娃哨,是一种旧时的彩绘粗陶,可以吹出声响的儿童玩具。这种极具美术价值和民俗价值的民间小工艺如今就是在乡村也很少见。记者于8月10日上午前往灞桥区白鹿原狄寨村,采访了年逾80岁的泥叫叫艺人徐文岳老人。 只能当祭祀礼盒卖 当天上午,记者赶到了徐文岳老人的家中。已经82岁高龄的老人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自称如今每天给泥叫叫上彩描花手都不抖呢。屋内靠窗一张大方桌就是徐老的工作台,旁...
改革开放初期,各项事业方兴未艾,泉州地方文化的保护和弘扬日益引起各界关注,“泉州学”研究渐渐兴起。早已离休在家的王今生,也开始为这些文化遗产忙碌起来。 1983年,省委批准成立了泉州历史文化中心,王今生担任董事长和法人代表。在王今生旗下,汇集了当时泉州的许多文化界、史学界精英。在他们的努力下,泉州南音研究会、泉州方言研究会、泉州南少林研究会等文化团体先后成立。《泉州历史文...
昨日,一位观众在欣赏以金漆工艺制作的《十二月令图》屏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金漆镶嵌“中华屏风文化展”昨日开展,本次展览将在金漆镶嵌厂总部、东直门英明斋等地同时举行,持续到10月8日,市民可免费参观。本报记者 薛珺 王荟 摄影报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