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蓝天、绿树、白云,还有黑龙江7月份清凉的风。一群兴奋的年轻人乘车赶到距哈尔滨700多公里的乌苏里江边海拔仅106米的小南山。 贾领、刘禄、陈思奇等,分别来自吉林大学和黑龙江大学,是考古学专业的学生。 2017年暑假刚开始,他们接到了到小南山考古实习的通知,多日来期末复习的沉闷瞬间被扫除。在和小南山考古队领队、黑龙江省考古研究所李有骞博士联系后,他们一路火车转客车,终于到达了双鸭...
英媒称,人类的起源恐怕有待重新思考。科研人员对中国一个古代头骨的分析显示,它与在西面大约1万公里开外的摩洛哥发现的已知最早现代人类化石惊人类似。这具头骨表明,现代人类并非普遍认为的那样,全部是非洲祖先的后裔。 据英国《新科学家》网站11月14日报道,根据化石证据,大多数人类学家认为,大约20万年前我们这个人种在非洲兴起。另外,对现代人的遗传学研究表明,我们来自一个共同的族群,这个族群在过...
棺椁葬是指把尸体装入棺椁再行埋葬的一种葬制。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人们在处理尸体时是不用棺椁的。如中原地区在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时期,埋葬死者一般是以在氏族的公共墓地内挖长方竖穴土坑来直接埋葬死者。也许是为了长期持久的保存尸体,以表达对死者的怀念之情,人们开始以器护尸,于是便有了棺椁,并随着时代的进步,逐渐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棺椁制度。棺椁制度作为古代埋葬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我们研究古代礼制提供了重...
关于火锅的起源,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在三国时期或隋炀帝时代, 那时的“铜鼎”,就是火锅的前身;另一种说是火锅始于东汉, 出土文物中的“斗”就是指火锅。可见火锅在我国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了。重庆火锅早在左思的《三都赋》中有记录。可见其历史至少在1700年以上。 《魏书》记载,三国时代,曹丕代汉称帝时期,已有用铜所制的火锅出现,但当时并不流行。到了南北朝时期,人们使用火锅煮食...
此前多数学者认为南岛语系起源于台湾,往南经过菲律宾,再扩散到太平洋地区。但在2日至6日召开的中国东南及环太平洋地区史前考古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公布的最新研究成果指出:南岛语系也可能起源于其他地区。 “台湾并不是南岛语系向南扩散的唯一出口。利用各种机会和条件,南岛语系同样可以经过福建和两广沿海地区扩散。”台湾考古学家臧振华说。 臧振华和中国社科院考古专家发现,海南岛东南部海岸新石器时...
龙、凤都是中华文明的象征,合成两者形象的“龙凤呈祥”,则是备受崇尚的吉祥图饰。文物学者指出,辽宁西部牛河梁遗址的考古发掘证明龙与凤同时作为祭祀象征出现在红山文化牛河梁5000年前的遗址中。这标志着辽河流域是龙凤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龙凤呈祥”的传说在中国源远流长。从安阳商代墓出土的龙凤纹玉雕,到清代的刺绣,都有龙凤与“祥”字的纹样。数千年来,从服饰、工艺品、生活器皿到建筑装饰,龙凤纹饰无所不...
【解说】湖北屈家岭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出土一批漩涡纹彩陶纺轮,其中一类被认为是后世太极阴阳鱼图的原型,专家称其可能与中国太极起源有一定关系。 【解说】10月20日,记者在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屈家岭工作站见到了此次挖掘出土的漩涡纹彩陶纺轮,只见其外观呈圆形,中间有小孔,其上可见黑色、红色的纹饰图样。 【同期】屈家岭联合考古队队员 张德伟:这种纹饰我们学名叫涡旋纹(漩涡纹),它分两种...
湖北屈家岭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出土一批漩涡纹彩陶纺轮,其中一类被认为是后世太极阴阳鱼图的原型,专家称其可能与中国太极起源有一定关系。 10月20日,记者在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屈家岭工作站见到了此次挖掘出土的漩涡纹彩陶纺轮,只见其外观呈圆形,中间有小孔,其上可见黑色、红色的纹饰图样。 据屈家岭联合考古队队员张德伟介绍,漩涡纹主要分为两种,一种由具体线条刻画组成,另一种由具体的物化形...
中国冶铁技术的起源,是中国考古学研究中极为重要的问题之一。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铁器在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部和小亚细亚地区,时代为公元前2500 年。公元前2500 年左右的赫梯人墓葬中出土铜柄铁刃匕首,经检测为人工冶炼制品,说明安纳托里亚高原居民最早掌握人工制铁术。公元前1500 年以后,除安纳托里亚高原外,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出土的铁制品数量逐渐增加。公元前1500 年至1000年间,冶铁技术通过欧...
原始瓷的出现与社会复杂化进程的起伏密切相关,与东苕溪中下游地区夏商至西周时期逐渐成为这一地区的社会政治中心密切相关,考古学上,体现在东苕溪中下游地区中心聚落的形成。本地区在钱山漾文化之后、越国之前的文化中心,逐步形成于今天的东苕溪中下游地区,表现在大型遗址群的出现、城址的出现、围绕城址与遗址的专门手工业区-原始瓷窑址群的出现、独具特色的埋葬形式-土墩墓的形成和最重要分布区等方面。 1、大...
坎儿井作为一种水利设施,曾经对新疆经济开发贡献巨大,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关于新疆坎儿井的起源,自19世纪末期,国内外学者相继提出多种观点,争论至今。目前关于其技术起源,主要包括汉代关中井渠说、波斯说、本土自创说;始凿年代方面则有史前说、汉代说、唐代说、明代说、清代说等,众说纷纭,尚无定论。 汉代关中井渠说 清末学者陶保廉首倡此说。1891年,他跟随其父新疆巡抚陶模来到新疆。在...
宋代 寿衣沁白玉墨床宋代 数月前,Y君于日本拍下了一件白玉墨床。拍品的尺寸为长6.2厘米、宽4.9厘米、高0.7厘米。墨床是用来放置墨锭的小器具。由于墨锭在使用的时候一头带有墨汁,为防止墨汁污损书案或纸张,在研墨间隙需要有地方搁置,于是这种供临时搁放墨锭的器具因形状如床而得名叫墨床。 有观点认为,作为文房专用的墨床早在宋元时期就已出现。但这种被认为不会晚于宋元的小器物在市面上根本就看不...
发现的石制品图片由李占扬提供 10月4日,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山东大学等组成的考古队,在东非大裂谷的调查中发现一处旧石器地点,经肯尼亚国家博物馆考古专家确认,以往在此区域从未发现旧石器遗址,这个发现非常重要。这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学家在非洲发现的第一处旧石器地点。该地点位于肯尼亚裂谷省纳库鲁市玛卡里亚瀑布,考古学家在瀑布附近的砾石层中采集到11件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石叶、尖状器等,...
3个月前,河南考古人首次组团赴蒙古国进行联合发掘;如今,由我省考古专家担任领队的中国首支现代人类起源考古队,即将前往非洲肯尼亚进行考古发掘。 9月28日下午,一场简短而热烈的出发仪式在省文物局举行。这支考古队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山东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联合组建,由“许昌人”头骨化石发现者、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李占扬担任领队。此次考古发掘的合作方是肯尼亚国家博物馆...
近日,中国考古学家首次组建的现代人类起源考古队飞赴肯尼亚,进行为期近50天的考古发掘,寻找现代人起源的关键证据,探索人类起源奥秘。 昨日,长江日报记者采访到此次带队专家李占杨。他表示,这是中国考古团队首次奔赴非洲,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中国已成为在非洲探索人类起源“国际考古俱乐部”的一员。“由中国人主导进行发掘,增加了中国在国际考古学术领域的话语权”。 “许昌人”发现者带队: ...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