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文物保护先行”是南水北调工程中一直坚持的前提。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北京段,80公里工程沿线被划分为44个探区,考古工作人员经过勘探“摸底”,最终确定南正遗址等8处遗址发掘区。历时近一年的时间,考古人员从这些遗址中抢救和清理战国至明清时代古墓葬约120余座,保护了2000余件具有重要考古价值的文物。 “摸底”确定8处遗址 自丹江口起,途经湖北、河南、河北等省份,最终入京的南水北调中线工...
阳翟故城出土的瓷棋子 阳翟故城出土的瓷碗 雍梁故城出土的烧制变形的战国陶豆翻拍资料图 阳翟出土的钧瓷梅瓶 自叶县文集北上,干渠穿起一串儿不同朝代的古遗迹:鲁山薛寨、杨南、陶庄,郏县黑庙、狮王寺,以及禹州新峰、崔张等。在禹州钧台办事处,干渠与文集同时代的“小伙伴儿”——阳翟故城金元遗址相遇。 与文集一样,阳翟出土了上千件瓷器,以及很多象棋子、围棋子...
在历经9年的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工作中,河南不仅有鹤壁刘庄、安阳固岸、荥阳关帝庙、新郑唐户、新郑胡庄、荥阳娘娘寨等6个遗址当选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还出土了10万余件珍贵文物,许多文物极具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为破解诸多历史之谜提供了难得一见的珍贵资料。 淅川徐家岭楚墓出土的一件战国早期小口鼎上铸有多达49字的清晰铭文,专家通过对铭文上“岁星纪年”的考证,确认该器物铸造年代为公元前507年,...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考古发掘工作中,考古人员在河南安阳发现战国古墓群,这是考古人员在清理一处车马坑(2009年7月2日摄)。新华社发 据新华社郑州10月26日电(记者 桂娟)在历经9年的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工作中,河南不仅有鹤壁刘庄、安阳固岸、荥阳关帝庙、新郑唐户、新郑胡庄、荥阳娘娘寨等6个遗址当选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还出土了10万余件珍贵文物,许多文物极具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为破解诸...
“这两个连在一起的圆形器皿在古代是用来蒸煮食物的,就像现在咱们用的蒸锅一样。”河南省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钻探部主任乔保同看着从南水北调工程抢救性文物保护工程中发掘出来的春秋战国时期文物说。 这个摆放在橱窗里的文物是2500年前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是从徐家岭楚墓发掘出来的。亲历徐家岭楚墓挖掘工程的乔保同说:“这个青铜器上的竖形花纹说明当时的铸造工艺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一些青铜器上不仅有花...
河南省在过去9年相继完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丹江口库区和受水区地下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从8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到明清时期的重要发现不断出现,一部绵延不绝记载中华文明进程的天然“地书”被渐次打开。 “从来没有哪一项文物保护工程,把中国文明的形成、发展过程如此完整地揭示出来,”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长孙英民说,“虽然是被动解剖,但南水北调纵贯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带,为探索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过...
记者日前从河北省文物部门获悉,今年5月至6月,保定市文物管理所对河北省南水北调配套工程保沧干渠线穿越的蠡县城南梁庄、郭庄和王庄地界进行了全面考古勘探,共发现古墓葬20座,专家分析属平民墓葬。 近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会同保定市文物管理所、蠡县文物保管所联合组成考古队,对保存较好的10座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中晚唐代时期墓葬8座、宋代时期墓葬2座,出土各类可复原文物40余件。该墓群皆为小...
连日来,“调水梦·南阳情”——“大自然艺术品杯”南水北调书画大赛作品征集活动火热开展,全国各地的书画爱好者或踊跃投稿,或来电咨询,或亲自前往渠首采风,参与热情高涨.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在即,为全面展示水源地南阳的大美形象,推动南阳书画艺术蓬勃发展,南阳日报社特别策划此次书法、绘画作品大赛,诚邀全国各地书画界的朋友积极参与,见证历史时刻,铭记调水深情. 大赛由南阳日报社主办,《躬耕·传媒天下》编辑...
为切实做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文物保护成果展”的准备工作,从6月中旬起,安阳博物馆二楼的“殷商社会生活”和“安阳青铜器”两个展览,完成展出使命,撤出展厅,为新展布展腾清场地。 “殷商社会生活”和“安阳青铜器”两个展览,作为安阳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于2008年底开展,已历经6年,接待观众数十万人次,为宣传安阳光辉灿烂的殷商文化,展示殷墟出土文物的魅力和历史价值,发挥了积极作用。南水北调工程...
解剖式发掘的水井立面。 锚,古代水井吊桶用的钓钩。 小孩墓如此密集分布全国少见。(图中小坑均为小孩墓) “南水北调”河北段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正火热进行中,其中石家庄元氏县常山郡故城遗址附近“小留墓地”发掘日前结束。考古队发现在1万平方米的沙地里竟然有40眼古代水井。水井分布如此密集且均属西汉时期,在全国非常少见。当时这么多水井到底是做什么用的,成为此次考古发现的最大悬疑。发现 ...
10月12日,河北省文物局组织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等单位的专家,并邀请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作为监理单位,对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邢台市文物管理处联合主持的南水北调邢清干渠文物考古项目,进行了验收。 邢清干渠是河北省南水北调配套工程的一部分,是河北省南水北调配套工程中的第二条大型输水干渠,全长168公里,共涉及邢台八个县(市、区)。从2013年年初开始,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和邢台市文物管理处联...
8月19日悉,由上海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的南水北调博物馆建筑设计方案日前出炉,拟选址十堰生态滨江新区。 十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库区内文物资源十分丰富,在十堰建设中国南水北调博物馆,可以充分彰显水源区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伟大成就。 据了解,南水北调博物馆组团方案以全面展示工程建设壮举、生态保护成就、移民安置贡献和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为主,规划总用地面积8.37万多平方米...
6月14日至15日,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国家文物局组织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组成验收组,由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征地移民司副司长陈曦川带队,对我省南水北调工程丹江口库区文物保护工作进行蓄水前验收。省文物局副局长黎朝斌陪同验收。2004年以来,省文物局在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国家文物局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