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记者从陕西文物部门获悉,日前,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外发布博士后工作站招生信息,标志着陕西文物系统唯一、全国省级考古机构首个博士后工作站正式启用,将为陕西乃至我国培养文博类高端专业人才提供学术平台。 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2013年5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博士后工作站”授牌,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筹备建设已具备运行条件。陕西文物系统首个博士后工作站的建立,表明该省文物工作特别是...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历时二年多考古发掘,考古学家在郑州西郊东赵遗址揭露出“叠套”在一起的大、中、小三座古代城址,为探寻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新材料和视角。 三座古城分别为新砦期、二里头文化时期及东周时期。 东赵遗址延续使用时间长达2000多年,保存着从龙山文化到东周时期的文化遗存,文化序列完整,尤其是新砦期、二里头文化一期准确地层关系和丰富遗物的发现,对重新认识郑州夏商周时期的...
昨日,荆州中学新校址夏家台墓地考古发现一座保存完好的战国楚墓。墓室呈长方形,整个棺椁呈黑色,外形完整,用麻绳捆扎,麻绳脉络清晰。 荆州博物馆考古领队田勇介绍,棺椁正上方,考古人员发现4条鱼和一只动物后肢,鱼肉虽然腐化,但仍清晰可辨。棺椁一头是一件做工精美的皮质铠甲,各部件完好无缺,包裹铠甲所用红色丝绸颜色鲜艳。 田勇说,考古人员计划把整个棺椁起运到荆州博物馆进行保存研究。夏家台考古...
考古人员进行水下考古作业 图片由活动主办方提供 东坑坨I号沉船的水下保存现状 图片由活动主办方提供 出水文物标本 图片由活动主办方提供 今年被媒体炒作得沸沸扬扬的辽宁丹东港海域和河北曹妃甸海域两艘沉船的“身世”依然成迷。“中国考古01”船近日完成了今年的水下考古任务,国家文物局水下遗产保护中心水下考古队队长梁国庆向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介绍说,根据目前考古工作所掌握的信息,至...
我国第一艘水下考古船日前建造完成,并在重庆下水开始试水。 在重庆长航东风船舶工业公司的停靠码头,记者见到了我国第一艘建造完成的水下考古船,白色的船体上印着中国考古的中英文,虽然并不庞大,但内部构造一应俱全。 重庆市文化委员会文物局负责人介绍,该船为500吨级,最大排水量为960吨,长56米、宽10.8米、设计吃水2.6米,准载30人。该船采用全电力推进动力方式,是我国第一艘水下考古船,可连续航...
考古队员试用船载潜水梯 2014年9月5日清晨,山东青岛中苑码头,随着一声清脆的汽笛,“中国考古01”船缓缓驶离泊位,前往丹东,开启了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生涯。在历经30多个小时的航行后,平安抵达“丹东一号”沉船水下考古重点调查工地。 水下考古船什么样 中国的古代沉船遗址多分布于海况复杂的水域,交通不便,远离深水港区。开展水下调查工作直接面临人员食宿与海陆交通的问题。在没有专用考古船之前,人员...
今天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2014年度创新工程10项重大人文基础研究成果。我国第一部考古学辞典——《中国考古学大辞典》一并发布,从此我国考古工作者、史学研究者有了基础的工具书,也为广大考古爱好者推开了了解考古学的一扇窗。 今日发布的《中国考古学大辞典》由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组织139位专家历时7年撰写而成,总计170万余字,插图500余幅,分为《概论编》、《史前考古编》、《夏商周考古编...
上世纪50年代以来,湖南省积累了大量的田野考古纸质档案资料。12月24日,记者从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该所已经建成“湖南考古遗址文字档案电子资料数据库”。 目前,该项目已经完成了1951-2014年间,湖南400多个考古遗址或调查发掘项目文字档案资料的数字化工作。
记者鲁博林从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获悉,南宋沉船“南海1号”的考古挖掘工作已经进入船内发掘和船载文物提取的关键阶段,并将持续到2015年。此后将有更多海上丝绸之路的珍贵文物重现世人。 据博物馆馆长黄铁坚介绍,“南海1号”为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古老、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海船。截至目前,“南海1号”探得船身残长21.58米,最大船宽9.55米,沉船遗址已出土小件器物瓷器标本623件,金器10...
记者鲁博林从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获悉,南宋沉船“南海1号”的考古挖掘工作已经进入船内发掘和船载文物提取的关键阶段,并将持续到2015年。此后将有更多海上丝绸之路的珍贵文物重现世人。 据博物馆馆长黄铁坚介绍,“南海1号”为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古老、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海船。截至目前,“南海1号”探得船身残长21.58米,最大船宽9.55米,沉船遗址已出土小件器物瓷器标本623件,金...
日前,中国遥感应用协会启动2014年度“中国遥感领域十大事件”评选活动,“马航MH370客机失联我国多支遥感机构保障搜救”、“北京师范大学极地遥感团队助力‘雪龙’号脱困”等25个全国遥感重大事件入围,其中陕西遥感考古项目“让地下遗迹自动‘现形’高光谱航空遥感勘测考古”名列其中,并在投票结果查询中一直位居前三。 2013年4月,陕西省文物考古工程协会与多家单位合作的高光谱航空遥感考古勘测研究...
中国文物网讯 2014年即将过去,这一年当中,中国没有出现穿越四百年“来自星星的都教授”,考古界却有穿越千年而来的文物。这些新发现或将某一历史向前推动数百年,或对某一地区古代历史完善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地域方面,不只内地,边疆地区也是惊喜连连,下面,小编和大家一起盘点2014年考古发掘中有时代意义的新发现: 云南:滇西发现大规模战国墓葬群 揭秘古大理什么样 大理是众多武侠与言情小说提...
12月22日消息,据媒体报道,德国考古学家在墨西哥坎佩切湾乌克苏尔古玛雅皇宫地下大约1.5米,发现了一座年代可追溯到8世纪的古墓。在墓葬内,他们还发现了一具有着1300年历史的玛雅王子遗骸以及大量陪葬品,遗骸已经变成化石。据研究人员估计,这位古玛雅王子去世时的年龄在20到25岁之间。他平躺在墓葬内,双臂交叉。 在古玛雅王子墓葬内发现的一个陶瓷杯 这个墓葬的年代可追溯到卡拉克穆尔的影...
近年来,大量佛教遗迹经过考古发掘,出土了一系列重要考古成果,被人们所关注。然而,作为交叉研究领域的佛教考古在理论和方法上既经历着创新探索,也面临如何更加完善的瓶颈。近日,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李森就佛教考古的相关问题接受了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的采访。 中国社会科学网:佛教考古在中国起步较晚,但近年来,佛教遗迹考古报告的编写逐渐被各省市文物部门提上日程。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近10年来佛教考古发现有哪...
秦人从哪里来?早期秦文化是怎样形成的?早期秦人活动范围在哪里?通过十年考古发掘和研究,因史书记载不详而留下的问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李崖秦墓表现出浓厚的商文化遗风,如随葬陶器中的方唇分档鬲、带三角纹的商式簋以及直肢葬、腰坑殉狗的葬俗等,揭示出秦人、秦文化是东来的。”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队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化成说,甘肃清水李崖秦墓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秦文化遗存,年代集中在西周早期...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