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近日,考古工作者在吉林省长白山地区发现一件距今约有5万年的旧石器时代石制手斧。相关专家表示,这件制作工艺精湛,器形优美的手斧,可与西方典型的“阿舍利手斧”媲美,具有很高学术价值。 经测量,这件手斧长246.1毫米,宽95.2毫米,厚46.1毫米,重1318.4克。用近于米黄兼淡绿色的火山岩经两面打制修理加工而成,略有使用痕迹。双面与双边均匀对称,体形完整,线条优美。周身布满浅平疤痕,器身薄...
日前,按南宋古沉船“南海I号”1:1比例设计建造的仿古船亮相湛江海博会,成为海博会最大亮点之一,而它在阳江的“真身”发掘工作也再度进入人们的视野。经过5个月的暂停后,10月10日,“南海I号”船舱内文物提取和发掘工作继续进行,首轮提取工作预计将于年底结束。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南海I号”考古队领队刘成基向记者介绍,本次发掘工作出土器物数量较大,种类较多,包括大量的瓷器、铁器和铜钱...
说起错版钱币和错版邮票,很多人并不陌生,但你知道南京明城墙也有“错版城砖”吗?近日,在全市可移动文物普查期间,明城垣史博物馆从数千块馆藏城砖中发现了一块罕见的“错版砖”。 按照明代的造砖要求,城砖两侧应该分别印上督造官员和造砖工匠的“实名信息”,而这块城砖的两侧铭文印的都是造砖人的信息。据介绍,铭文内容重复的“错版砖”目前仅发现这一块,已被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实名制砖文”印重了—...
从双墩遗址二次考古发掘现场了解到,目前出土的遗物非常丰富,11月16日上午,又有一批陶片、兽骨新鲜出炉,其中陶片上的刻划符号有网状、三角形等。 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双墩考古发掘执行领队张东告诉记者,已经发现了和祭祀相关的遗迹,但是目前还没有提取遗物。 新发现,文物十分丰富 双墩遗址距今已有7300多年历史,遗址面积二三万平方米,上世纪90年代进行过一次发掘,是蚌埠地区乃至淮河中...
近日,互助土族自治县高寨镇东庄村道路施工现场发现了一座魏晋时期的墓葬,互助县文管所会同省文物研究所对古墓葬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勘探发掘,共发掘出陶器、铜器及陶器残片等30件,五铢钱20枚。 据了解,古墓为魏晋时期的墓葬,墓葬占地约20平方米,保存比较完整,墓室由墓道、前室和后室组成,墓道朝北,长约4米、宽3米,深2.5米,前室和后室均由统一规格的青砖砌筑而成,由墓道相连,是魏晋时期常见的砖砌墓...
祥云县大波那村发现的战国墓葬群考古现场。 昨日,中国社科院将祥云县大波那村考古发现的大规模战国墓葬群,列入2014年度国内6大考古发现。 该考古活动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闵锐领队主持,大理白族自治州文物管理所和祥云县文物管理所参与,自今年7月开始发掘。据悉,该墓葬群规格高,葬式独特,根据出土器物初步分析,遗址与墓葬年代大致在战国至西汉。此次考古发现为研究云南洱海区域青铜时代文化提...
近日,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成员、故宫博物院古器物部副主任、金石组组长、研究员丁孟,中国文物出版社编辑、古籍善本专家 、研究员孟宪钧,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鉴定室副研究员刘子旋女士一行3人对青岛市博物馆馆藏的部分碑帖、古籍、铜器文物进行了定级鉴定,发现多件国家级珍品,其中《泰山碑拓》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泰山碑拓版本罕见 此次对馆藏碑帖文物进行定级鉴定,是青岛市博物馆多年来首次对该类文物...
河北省临西县文化历史研究人员日前在洪官营村一农户家里,发现了一道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十月或由清朝嘉庆、道光两位皇帝恩准、颁发的圣旨原件,虽历经风雨沧桑,基本保存完好。 这幅圣旨材料为提花锦缎,整体底衬是纵横交错的云彩图,总长1.6米,宽0.31米,用汉文和满文两种文字书写。圣旨正文,汉文部分用楷书书写,共计18行,318个汉字;满文部分共计22行。 临西县长期从事县域历史文化...
据媒体报道,英国考古学家在剑桥附近发现了一处相当罕见的“床葬”坟墓,其中有一具7世纪青少年的骨骸与十字架、小刀和玻璃珠包等物品,融合了异教墓葬文化与基督教文化,令考古学者“兴奋不已”。 “床葬”遗迹中的逝者头颅及陪葬的黄金十字架 考古学家在剑桥附近偶然发现了一具7世纪青少年的骨骸,这具骨骸和1个黄金镶石榴石十字架、1把铁制小刀、1个玻璃珠包一起被埋葬在床内。专家表示这种坟墓相当罕见,并...
截止10月底,嵊州市普查办已完成了对系统外收藏单位的文物认定工作,11月初普查办意外获悉谷来镇中学收藏有一块清代书院碑,于上周对谷来镇中学又进行了一次实地走访,并进行了文物认定、信息采集等工作。 该石碑保持的相当完好,字迹清晰,石碑为光绪四年(1878年)的《北山书院碑记》,长217、宽85、厚9cm,据了解,石碑发现地嵊州市谷来镇中学前身即为“北山书院”,据民国《嵊县志》载:北山书院在县...
近日,河北青县流河镇中街村村民在修路时,发现一块明代万历年间由著名画家朱南雍撰写的石碑。目前,石碑在中街村暂存,村委会计划建立碑亭予以保护。 青县文保所文史专家吴华兵介绍说,这块石碑高237厘米,宽194厘米,厚27厘米,曾在当地玉帝庙门前矗立。据石碑碑文记载,明万历年间,江浙商人沈穑来到青县流河经商,这里的繁荣景象给沈穑留下深刻印象,他便与流河本地人一起,于万历十三年共同修建玉帝庙,并刻...
记者从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近日,该所考古人员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伊和淖尔苏木发现了3座古墓葬,初步断定为两座北魏时期古墓和一座辽代时期古墓。 新发现的这三座墓地建造规模大小不一。规模最大的5号墓地,从墓室到墓道将近20米,墓道长度16米,从地表到墓体深度8米左右。盟文体局副局长庄永兴介绍说,这次发掘的这几个古墓遗址,墓葬规模之大、墓主人的身份地位之高,在内蒙古同期的考古发掘中...
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透露,今年3月开始,考古人员对西安市南郊的一座拥有5个天井的唐代壁画墓进行考古发掘,出土墓志表明墓主人是唐代以《五牛图》闻名于世的著名画家韩滉的父母韩休与柳氏的合葬之墓。该墓的巨幅山水图是目前发现的唐代墓葬里幅面最大、最完整的一幅山水画。 据了解,此次发现的韩休墓巨幅山水图是独立的整幅山水画,尤其构图非常有意思,它没有中心点,构图布局和现代山水构图布局不相同,基本上可以说...
昨天,是随州叶家山曾、随古墓葬群被发现4周年的日子,埋葬在地下3500多年的珍贵文物出土也有一年多时间,10多位文物考古专家正在紧张地整理、修复和研究,叶家山墓葬群到底出土了些什么?他们在中国考古界处于什么地位?研究人员到底有什么惊人发现?记者昨天专门来到随州博物馆做了详尽的采访。 绝大部分文物保存完好 经过批准,记者来到位于随州博物馆地下室的叶家山出土文物存放处,在这个绝对恒温的...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