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法门寺出土秘色瓷器 时值法门寺秘色瓷发现30周年、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入选全国考古10大新发现,故宫博物院联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慈溪市政府、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法门寺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临安市博物馆、苏州博物馆等9家机构与单位,汇集187件(组)文物,将于5月23日至7月2日在故宫博物院斋宫举办“秘色重光——秘色瓷的考古大发现与再进宫”特展。 5月22日...
“你过来看,这几块地方全被破坏了,东西也不见了,七零八落的,看了真让人揪心啊!”小姜一边引路一边说,他是一名文物爱好者,家就住在这附近,这几个月,他发现这里经常有考古人员在现场勘查,他几乎每天都会过来看看,现场学一些考古知识。 “今天中午12点多的时候,我又过来看,么得命,这里一片狼藉,以前在这里看守的人也不见了。”小姜说,紧挨着这处考古工地旁边原先搭了一个帐篷,有两个民工一天24小时都在这...
山西太原永祚寺内,地标性建筑双塔被游客刻字严重,尤其是明代宣文塔下,密密麻麻皆是深浅不同的刻字。19日,太原市双塔寺文物保管所回应,监控系统已对文物本体进行了全覆盖。 永祚寺双塔,一名文峰塔,另一名宣文塔。文峰塔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距今400余年,共13层,总高54.76米,全部由砖砌而成。文峰塔由明清之际道家思想家傅山的祖父傅霖协同太原地方缙绅、学士所建,弥补太原东南方...
96岁的耿宝昌先生接受记者采访,谈到陶瓷珍宝,滔滔不绝。 他是文物鉴定大家,却谦虚得像个小学生,96岁了还要每天去故宫上班,说要与年轻人学学新知识;他阅宝无数,却没有一件私人藏品。与古陶瓷打了80多年交道的耿宝昌是中国陶瓷鉴定第一人,被称为故宫博物院的“人间国宝”。5月17日,这位视陶瓷如珍宝的老人,为山东的陶瓷爱好者揭开了“御窑·皇家——明代官窑瓷器展”的序幕。 皇家御窑瓷器 ...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昨日是第41个国际博物馆日,国际博物馆协会将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定为“博物馆与有争议的历史:博物馆讲述难以言说的历史”,这个主题关注博物馆的角色——博物馆如何使社会受益?同时,该主题也从策展和公众参与的角度指出,博物馆目前面对的“难以言说”的困境。 在国内,博物馆的数量逐年攀升,且免费开放的场馆高达85.5%.与此同时,全...
5月18日,第41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与有争议的历史:博物馆讲述难以言说的历史”。落地到我国时,这一主题则与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让历史文物活起来”相关联。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穿过飞逝的时间,用静态的方式呈现在现代人面前,讲述曾经发生的故事。作为文物的聚集地,博物馆自然成为一个沉淀和展示历史的最好舞台。 通常博物馆都是采取将文物陈列展出的方式,但这种方式只...
春秋战国时期形态各异的青铜铸币、战国的“玻璃杯”、唐代的青釉瓷“粉饼盒”……昨天上午,由杭州市园林文物局主办的“钱塘觅珍——杭州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展”在杭州博物馆开幕,此次展览无疑为广大市民带来了一份文化饕餮大餐。 首次进行可移动文物普查 2012年10月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通知》。随后,杭州便成立普查领导小组及领导小组办公室,开始了大规模的第...
重庆最早的旧石器时代手斧吸引市民参观、拍照。 重庆晨报记者 杨新宇摄 昨天,大渡口区博物馆正式向市民免费开放,在这里可看到重庆最早的旧石器时代手斧、全国第三大的东汉陶棺、柳叶形的战国青铜剑等200余件馆藏文物。 一把手斧成为镇馆之宝 大渡口区博物馆位于钢花路302号,有2099平方米。考古证明,大渡口是重庆主城人类最早的居住地,是主城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从旧石器时代起,就有人类在这...
5月18日是第41个国际博物馆日。360件(套)文物藏品当日在首都博物馆举行的《美·好·中华——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上集中亮相,许多文物第一次离开故土,首次进京展示。 “十二五”以来,我国文物考古工作成绩斐然,此次展出的文物均是“美中选美”。据文物专家介绍,此次展览集中展现了中国考古事业自1996年以来取得的最新成果。展品从全国200多座考古遗址、800多件文物中选出,汇集中国21省的49家...
冰瓷“曹魏白玉杯” (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简洁流畅的造型,温润透亮的质地,作为洛阳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的曹魏白玉杯,受到众多参观者喜爱。昨天是国际博物馆日,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洛阳博物馆及相关文化公司,发布了冰瓷系列文创产品。其中一件以曹魏白玉杯为原型一比一复制的瓷杯,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前身】 正始八年墓出土,洛阳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 1953年,一座墓葬在涧西区...
曾经身着彩衣、手执兵刃的西汉武士俑,在岁月的侵蚀中只留下斑驳的躯干。但那奋力向前的体态和脸上坚毅的表情,仍能再现这位猛士的英姿。18日,陕西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展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举行,一大批精品文物与公众见面。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首次针对可移动文物开展的普查。据陕西历史博物馆副馆长程旭介绍,普查期间,陕西省对反馈收藏有文物的522家单位进行了文物认定登...
每年的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昨日,2017年“国际博物馆日”广东主会场活动在中国客家博物馆举行。现场组织开展了非遗表演、特色展览、有奖问答、摊位展示、免费鉴定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市民穿梭在各个博物馆展示区、文创展示区和专家鉴定摊位,尽情享用博物馆文化所打造的盛宴,触摸历史,感知文明。 此次活动邀请粤港澳三地的近60个博物馆在现场设置了59个展示摊位。昨日上午8时许,中国客家博物馆前...
孩子们参与拓印等体验很兴奋 本报记者 宋延康 摄 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广西博物馆开展“穿越海丝,筑梦未来”为主题的文物普及进校园、进社区活动,旨在拉近博物馆与公众之间的距离,加深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博物馆文化的了解与认识。 当天,广西博物馆工作人员走进天桃实验学校进行馆外宣传,学生们现场参与铜鼓拓印、活字印刷、铜鼓拓印等体验。当一张张纸上呈现出古代的文字和图案时,学生们惊喜...
5月18日,是第41个国际博物馆日,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举办的“凉山彝族服饰展”拉开了帷幕。本次展出的42件凉山彝族传统服饰,是近5年来该馆向社会征集800多件彝绣文物中的精品,是清代至上世纪六十年代文物,最多的是民国时期服饰,集中展示了凉山彝族的服饰文化,展示了彝绣凉山产区传统工艺和水平。展期至6月18日结束。 副馆长、副研究员邓海春表示,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凉山彝族服饰内涵丰...
在第41个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共同见证:1937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在纪念馆临时展厅昨天正式向公众开放,向参观者讲述那段不可忘却的民族记忆。 展出120余件珍贵文物 江东门纪念馆负责人介绍,从5月8日起至12月13日期间,已陪伴来自世界各地参观者十个年头的《人类的浩劫——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因改陈升级的布展需要暂停对外开放。为继续传递历史真相,...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