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春秋 采矿工具 湖北省大冶市铜绿山矿冶遗址出土 长25厘米、刃宽22厘米、重3.5千克 此斧首端有长方形銎,用以安插斧柲。斧身呈亚腰形,器形扁平,器身近銎部有一方形穿。平刃,一角残。 大冶铜绿山遗址,是春秋至汉代的一处大型矿冶遗址。南北长约2公里,东西宽约1公里。矿井分竖井和斜井两种,内用木料制成方形框架作为支护。大冶古矿冶遗址表明,春秋时期人们即已采用竖井、斜井、平...
春秋 兵器 1957年甘肃省灵台县景家庄出土 此剑柄镡相连,皆用青铜铸成,两面有对称纹饰,柄中部有长形镂孔4个,柄长85厘米,镡长4厘米,厚0.4厘米。剑叶铁质,残长9厘米,宽3厘米,厚0.3厘米,焊接于铜镡上。铁剑叶全部锈蚀,从铁锈上可以清楚看出用丝织物包裹的痕迹。这是中国迄今发掘出土的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之一,证明至迟在春秋早期,中国已经掌握了冶炼生铁的先进技术。
春秋 乐器 传山东省邹县出土 高36.4厘米、口宽18.1厘米 器上有铭文75字,作器者为邾宣公之父邾悼公,即邾公华。邾即邹,曹姓,相传为颛顼后裔挟所建,有今山东省费、邹、滕、济宁、金乡等县地,建都于邾(今山东省曲阜东南陬村)。公元前614年,邾文公迁都于绎(今山东省邹县东南纪王城),至战国时期为楚国所灭。 这件甬钟鼓部饰有精细的蜷体龙纹,钲部和鼓部铸有铭文75字,记...
4月10日,涟源市委、市政府授予龙塘镇新石桥村村民李新定“涟源市文物保护功臣”称号,并按国家相关规定给予奖励。 去年8月13日下午,李新定在湄水(新石桥段)河边发现被洪水冲垮的田坎上有5把古剑插在泥土里,他随即向龙塘镇派出所报案。市文物管理所在接到龙塘派出所报告后,立即安排工作人员陪同娄底文物处专家赶赴现场开展调查询问和勘察,同时向村民宣传文物法律法规和出土文物政策。在了解相关政策后,李...
4月10日,湖南涟源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梁育清代表市委政府授予主动上交五件战国青铜剑文物的龙塘镇新石桥村村民李新定“涟源市文物保护功臣”称号,并按国家相关规定给予奖励。 2017年8月13日下午,龙塘镇新石桥村56岁的村民李新定在湄水(新石桥段)河边放羊时,发现被洪水冲垮的田坎上五把古剑插在泥土里,他随即把古剑取出带回家中,并迅速向龙塘镇派出所报警。市文物管理所在接到龙塘派出所报告后,立即...
2018年4月1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与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在北京召开“盘龙城遗址出土青铜器保护修复结项专家论证会”。出席会议的专家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王学荣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传统工艺与文物科技研究中心苏荣誉研究员、中国国家博物馆马燕如研究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胡东波教授、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张昌平教授、盘龙城遗址博物院万琳院长以及故宫博物院霍海...
三国 吴 照面用具 直径12厘米 青铜镜背面中央有一圆钮,钮外侧以高浮雕形式装饰相间排列的四组神人与神兽,镜边缘环绕着乳钉及饰有勾连云纹的圆弧,并刻有铭文:“永安五年十月十九日造作明镜,可以照形……” 神兽纹镜是较为常见的古青铜镜式样,始作于东汉,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有重列式、环绕式、区段式、对置式神兽纹镜和佛兽纹镜等多种形式,其基本特点是以神像(或佛像)与神兽为主纹,再...
三国 蜀 货币 直径2.6——2.8厘米、重3——9.5克 公元213年,刘备攻取成都,建为蜀国政治中心。但官库空虚,遂发行一枚等于过去百枚五铢钱的“直百五铢”,其重量仅为过去流行的五铢钱标准重量的2倍多。同时抑制物价,开办政府管理的交易市场。几个月后,刘备集团库府充实。
三国 魏 兵器 长11.9厘米 弩机上刻有制造年月和工匠姓名。 弩是战国以来广泛使用的发箭兵器,弩机是弩的机发部件。最迟在正始年间(公元240-249年),曹魏的弩开始由尚方官署的中、左两个尚方分别承制,一个生产“牙”、“悬刀”、“郭”等金属部件,一个生产弩臂等木构件。尚方设有监作吏,总负责弩的生产,中、左尚方各由“匠”组织生产,并有具体负责生产的“师”。 “正始二年...
三国 魏 货币 直径2.5厘米、重3.4——3.5克 汉朝谷物的正常价格为每石或每斛(石、斛均合20公升左右)30枚至100多枚铜钱。到了汉朝末年,经济崩溃,谷物最高价格为每石几万枚至百余万枚铜钱。货币不再有意义,经济活动改为实物交换。魏国统一中国北方以后,第一代皇帝曹丕于公元221年诏令恢复五铢钱的使用,半年后,因谷物价格仍然昂贵,停止使用货币,直到公元227年,第二代皇帝曹叡...
汉 西汉 战国晚期—西汉初期 兵器 云南省江川县李家山出土 长26.1厘米、高14.8厘米 铜啄为汉代滇族常见兵器。
汉 西汉 佩饰物 1955-1960年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 长14.5厘米,高10.4厘米 此扣饰作4人并排站立舞蹈状。4人均头戴尖顶高筒帽,帽上饰带柄的小圆片,帽后有两条下垂及地的飘带;身着长衣,肩部披帔,腰束带,带上佩圆形扣饰;右手执铃,左手挥舞于胸前;口微张,似乎在说教。这四人服饰相同,均头戴冠,作舞蹈状。西南地区的民族自古以来均能歌善舞,喜以吹笙、击鼓相伴,踏歌为乐。...
汉 西汉 长兵器 1955-1960年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 长38厘米,宽5.4厘米 本世纪50年代,在云南省晋宁县石寨山滇人墓地出土了青铜兵器约1千余件。这些兵器既有墓主人生前实用器,也有仪仗用器,有戈、矛、剑、斧、钺、啄、弩机、叉等种类,显示了滇人高超的青铜制造工艺水平。这件铜矛,刃两侧用细链各吊一名头梳锥髻、双手背剪的裸体俘虏,器型奇异,具有浓郁的滇民族风格,堪称滇人青...
汉 西汉 打击乐器 传四川省成都市出土 高59厘米 秦汉时期,今四川地区的经济、文化已高度发达,呈现出繁荣兴盛的局面。历史上曾在这里产生并得到长足发展的巴蜀文化虽然逐渐与全国统一的汉文化相融合,但其灿烂辉煌的尾声依旧可寻。这件铜錞于,为虎钮,肩部膨出,腹部为椭圆直筒形,是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的蜀人或巴人遗物,为了解古代巴蜀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汉 西汉 炊具 1983年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山南越王墓出土 高28.5厘米、口径30厘米 此鼎为南粤青铜器中的典型器物。越式鼎在先秦时已形成,鼎足明显外撇是其特征。一般说来,汉代的越式鼎制作较粗糙,无纹饰,底部多有后烟炱,为实用器。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