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汉 连弧纹铜镜 过去的铜镜,在制造过程中,锡含量较高,时间一长,容易出现脆裂,在修复铜镜中,借鉴了瓷器修复着色的方法,对铜镜进行做旧,还原铜镜应有的色彩。上图为修复前后对比图。 这件青铜罍口径17厘米,通高45厘米。饕餮是一种想象中的神秘怪兽,具有虫、鱼、鸟、兽等动物的特征。 在成都平原出西周的青铜器很少见。左图为修复前后对比图。 近日,三星堆博物馆承担的首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
毛公鼎有铭文499字,不仅是西周铭文最长的青铜器,也是青铜器王国中铭文最长的器物。 毛公鼎,西周晚期毛公所铸青铜器,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于陕西岐山(今宝鸡市岐山县),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毛公鼎通高近54厘米,重34.5公斤,圆形,二立耳,深腹外鼓,三蹄足,口沿饰环带状的重环纹,造型端庄稳重。整体造型浑厚而凝重,饰纹十分简洁有 力、古雅朴素,标志着西周晚期,青铜器已经...
镇,《广雅·释诂》解释为:“镇,重也。”就是用重物安定物件。而席镇则是用来压席子角的。中国古代室内家具的种类不多,比较讲究的房间里,也不过陈设矮床、几案、屏风等。在高架家具传入中国之前,人们一直习惯于席地而坐,席子也一直是古人常用的生活用具。 用藤子、芦苇、蒲草或竹条编织的席子不仅容易卷边,起身时席子还会移动,为了避免由于起身落座时折卷席角,遂于其四隅压上镇。后来此物造型愈来愈讲究,成为各种...
中国古代铜器是精美绝伦光辉灿烂的艺术珍品,是华夏祖先创造的特征,它造型典雅别致,种类繁多。其中鼎类是古代铸器的大宗,它风格独特,纹饰华丽,铸制精美闻名天下。鼎类亦是古代金属铸器中使用时间最长,造型变化最大,所兼功能最多的一种容器。 中国的鼎文化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早在7000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的鼎。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鼎最初是人们用来烹煮和...
听说那件小熊是他的最爱,两英寸多高,青铜鎏金,西汉的古物,几十年来常置案头,朝夕相对。今年3月,纽约佳士得“锦瑟年华”专场一连五天拍卖大 藏家安思远(Robert H.Ellsworth)先生身后遗珍,青铜鎏金小熊是全场第一号拍品,估价二十万美元,场上竞争好几十轮,喊到两百四十万美元才落槌定音。这一槌惊住了 场内场外买家看客,也惊醒了寰宇之内多少冬眠懒起的金铜古熊。开古董店的小王说,那天之后至少有...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11日通报,该单位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境内发现多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期的遗存,出土青铜权杖等珍贵文物。 2016年8月以来,为配合成昆铁路建设工程,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及市县文物管理所组成多支考古队伍,对凉山州境内22处文物点相继开展了考古发掘工作。截至目前正式结束了22处文物点的田野发掘工作,发掘面积2万余平方米,取得了阶段性重大收获。 ...
大盂鼎,又称廿三祀盂鼎。通高1021mm;口径784mm;腹深490mm;重153.5kg,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其形制为:立耳;深垂腹,腹上部饰曲折角兽面纹;足上部饰外卷角兽面纹、出脊,足下部略呈蹄形。鼎内铸有铭文19行,共291字。铭文分为两个部分,分别记载了周康王对贵族盂的训诰和赏赐。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大盂鼎造于西周周康王时期,是西周早期青铜礼器中的重器...
说起中国的古剑,出土最早者当为商末周初之出品,距今三千一百年左右。到了春秋战国之际,各地普遍铸剑,其中尤以南方的吴、越水平最高。 秦俑坑出土的剑比春秋时代的吴、越王剑晚了近二百年,两者最大的不同在于长度。春秋以前的剑很短,只有二十至三十厘米长,春秋时的剑在五十至七十厘米左右,而秦陵完整的九把剑,最长的达九十四点四厘米,最短的也有八十一厘米。这反映了剑的功能从主要以显示身份的象征物向战场上实用...
内容提要:使用石范随葬的习俗贯穿西南地区整个青铜时代,而尤以滇文化最为突出。墓主人身份可能为铸造工匠,随葬的石范具有明身份和别认同的功能。另外,该习俗在岭南、东南亚地区的青铜文化中也有发现,其文化传统可能源于欧亚草原青铜文化的“铸匠墓”习俗。 关键词:石范 青铜文化 身份 铸匠墓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金沙遗址祭祀区考古发掘研究报告》(批准号12...
青铜礼器的体制是青铜文化的核心内涵。通常所说的青铜礼器,一般泛指饪食器、酒器和水器等。此外,乐器也在礼器之列。青铜礼器为王室及上层贵族所专用,其组合与数量的差异是划分权利和地位区别的重要表象,从而形成等级森严的礼制。在《周礼》和《仪礼》等文献中,具体记载了西周青铜器的礼制。考古发掘所获的实物资料,为研究青铜器礼制提供了确凿的证据,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夏商周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青铜时代。夏代是中...
这件青铜鎏银的高足杯,虽然它的体积很小,高仅5.5厘米,口径8.5厘米,底经4.6厘米,但铸造非常精美,敞口,圆鼓腹,腹部有莲叶纹一周,喇叭小圈足,整体鎏银,是典型的西夏晚期的一件器皿。据说是在旧县城改造时,被民工发现的。海原县城,据《光绪海城县志》记载:县城宋名天都寨,夏改为东牟会,元名海喇都,明初以地赐楚王,又名海城。近年来,有学者研究认为海原县城之元名海喇都,就是《元史》中记载的成吉思汗的“...
【守望家园】 中国的青铜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始于公元前21世纪,止于公元前5世纪,大体相当于文献记载的夏、商、西周至春秋时期,经历了约1500年的历史。西周时期,青铜铸造工艺在殷商时代的基础上得到长足发展,出现了分铸法、失蜡法等先进的工艺技术。 大克鼎 宝鸡作为西周王朝的发祥地,见证了中国青铜文明的顶峰时期。自汉代以来,宝鸡境内就不断出土青铜器,数量之...
在古老的中国,从史前时期至清朝末年,涌现了各种冷兵器,如弓、弩、枪、棍、刀、剑、矛、盾、斧、钺、戟、殳、鞭、锏、锤、叉、耙、戈等“十八般兵器”,其中戈是中国古代车兵作战时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格斗兵器。1980年10月14日,合肥市文物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在市物资回收公司拣选出了一把春秋时期的青铜戈,这把至今仍泛着幽幽青光的兵器将人们一下带回那个“金戈铁马”的春秋乱世中。 古代不可缺少的作战装备 ...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